评析美军兵役“止损”政策

2009-05-26 00:35田宇平张谦议
现代军事 2009年4期
关键词:服役战场军人

田宇平 杨 勋 张谦议

正处在金融危机之中的美国,经济形势岌岌可危。就在美国政府正忙于救市,企图力挽狂澜的同时,美国军方一项“借鉴”经济学理论所谓“止损”的征兵政策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倍受质疑,反对声浪不断,迫使军方绞尽脑汁,来应对终止这一政策的强烈呼声。

“止损”政策的渊源

“止损”一词的英文原称为“STOP-Loss”,直译过来即为“止损”。“止损”政策最初起源于金融界,它基于一个被称为“鳄鱼理论”的金融投资操作手法,意思是当投资者如同被“鳄鱼”咬中肢体,所有资金即将被拖入泥潭而投资失败之时,为了减少损失,主动“断肢”以求以较小的损失而保全整体。这是一种典型的“丢车保帅”的操作方法。美国军方的“止损”兵役政策正是受其启发,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越战时期,美国的兵役制度曾让美军吃尽了苦头:在越南战场上,美军使用的是兵员轮换制度,服役期满的士兵成建制撤出战场,由新征的士兵成建制替换。当时,虽然美军为了保留战斗骨干增强部队战斗力,曾大力鼓励有经验的老兵“志愿”继续服役,但却收效甚微,最终使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战斗力不断下滑,伤亡率不断上升,反战呼声不断高涨,最后不得不结束了这场“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越战结束后,美军对其兵役政策进行了总结,出台了一系列基于留住人才,保持部队战斗力的新的兵役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现在倍受指责的“止损”政策。这里的“止损”,用美国军方的话说,就是基于募兵合同的条款对服役期满的士兵的服役期限实施非志愿性延长,同时也指将仍在军队服役但工作岗位理应“永久变换”(通常指可以撤出作战岗位或作战地区等)的军人非志愿性保留于原岗位。这一政策第一次使用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随后在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中都被广泛使用,其中包括索马里冲突、入侵海地、科索沃战争以及“9.11”后的包括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在内的所谓“反恐战争”。其中仅从2003年底到2007年初,就有总计34138名美国军人被“止损”。

“止损”政策招致反对的原因

从字面上理解,“止损”政策无可厚非,因为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延长士兵的服役期,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正常的。但为何“止损”政策却在美国招来非议,并被许多人痛斥为“后门法案”?这就得从这一政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美国军方借鉴了金融投资概念,将“止损”手法用于征兵政策,其本意是与其将更多新兵投入战场送死,不如留下经验丰富的老兵继续在战场上“拼命”,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伤亡,而且也可以为军方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一做法无疑是忽视了那些已经和正在为“山姆大叔”而战的士兵的权益,将其等同于市场上的商品,自然会引起美国军人及其家人的反感。

“止损”政策引发争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法律依据。越战后,美国取消了原来的义务征兵制,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将薪金制与志愿兵制度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军人职业化,志愿从军的公民与政府签订募兵合同后从事“军人”这一职业,并在服役期间根据合同规定领取薪金,服役期满则退出现役或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新的募兵合同。而美国国会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制定了“止损”政策,其法律依据一是《美国法典》第10章第12305款的规定:“……在美国总统认定武装部队中任一成员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情况下,可以延缓与之相关的任何关于其提升,退休或退役的法令。”,二是《武装部队募兵合同》第九段的声明:“在战争情况下,我在武装部队的服务期将延长到战争结束后六个月,除非这一服役期被美国总统中止。”据此规定,美国军方将可以随意延长军人的服役期,而不受募兵合同的限制。换而言之,如果现在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一天不停止,这些被“止损”的军人就有可能被军方无限期使用,美国军方也可以随意“止损”任何一个军人。这正是“止损”政策被称为“后门法案”的原因所在。

反对者认为,“止损”政策是对法律的滥用。因为美国军方坚持认为“战争状态”是指美国军队正同敌方发生武装冲突的状态。但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战争状态”应由国会宣布,据此,军方“似乎”无权认定何为战争状态。而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并没有通过国会宣战,而且美国总统布什也在伊战开始50多天后已宣布战争结束,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战争状态”,故“止损”政策不能生效。反对者认为,这种肆意“非志愿”延长军人服役期的做法,不但违背了募兵制度的“志愿”精神,也背离了美国法律的所谓“契约”精神。

终止“止损”政策的呼声选起

“止损”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美国大兵,特别是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战斗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老兵和下级军官。自1991年美国军方开始运用“止损”政策以来,在陆军中就有8000多人被迫延长了服役期,其中许多人仍在战场上冒着生命为国战斗,却归期遥遥——因为谁也不知道所谓的“战争状态”能在什么时候结束。一位被“止损”士兵的母亲这样抱怨道:“他们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直到被榨干为止。”感觉到不公和受到欺骗的士兵、家属和民众开始了漫漫的抗争之路。仅在2003年至2004年间就有8名军人正式起诉美国军方“非志愿”性延长其服役时间,要求美国军方“按合同办事”,停止“非法”行为。但一向“独立”的美国司法制度这次却没有“独立”,几乎所有法官都不约而同地驳回了士兵们的诉求。虽然,美国政府可以利用国家机器来推行这一政策,却无法压制反对的浪潮。在寻求司法支持无果的情况下,一些美国军人开始进行“软”式反抗,要么违抗命令,要么消极避战。在2004年10月就曾发生了一些陆军预备队成员以过于危险为由而拒绝执行任务的事件。2004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凯瑞也抨击“止损”政策是一项“后门草案”。2007年8月,一个名叫“伊战反战老兵”的组织,发起了“停止止损”的运动,在华盛顿国家大道静坐1周。2008年3月,一些学生,老兵和反战人士发起了“止损国会”的运动,向美国参众两会议员发出了象征性的“止损令”,要示国会议员也要不休息,不休假,持续为国家“服役”,并通过封锁国会办公地点这一方式进行了“强制”执行。对于这一倍受争议的政策,美国媒体自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对此进行报道,指责“止损”政策的不公与滥用。2008年3月一部名为《止损》的电影真实的反映了被“止损”士兵的生活状态及心声,引发了美国民众对被“止损”军人的广泛同情,就连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媒体都制作了一部名为《边境》的电视连续剧,讲述因“止损”而逃入加拿大的三名美国士兵故事。

渐行渐远的“止损”政策

面对持续不断的反对浪潮,美国军方起初仍然我行我素。在最初实施“止损”的

海湾战争时,及后来的科索沃战争时期,美军“止损”的对象还仅仅局限于“技术专业人员”,也仅仅只针对军人个体,而到了2003年,随着美国战争摊子的不断扩大,美军“止损”政策也有了扩大化的趋势,其针对的对象不仅拓展到了普通的作战人员,甚至开始了成建制的“止损”。面对指责,美国军方官员辩称“止损”政策是必需的,因为这样可以确保其不必将没有受到充分训练的士兵和没有准备好的部队送到战场,并“通常有助于在战斗中占据优势并减少未来的伤亡”。而对于军方的这些说辞,美国民众显然并不满意,此起彼伏的反对浪潮也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及军方也不得不开始对此进行反思。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上任伊始就签署了一项备忘录要求军方领导“最小限度”地“止损”军人,并限期要求各军种就如何减少“止损”做出答复。美国陆军发言人在2008年底的一次讲话中也表示陆军将“尽可能中止或取消‘止损政策”,承认陆军领导层正在寻求更“公平”的替代方案。为了平抚反对之声,美国军方于2002年5月对“止损”政策进行了调整,规定被“止损”的士兵可在被延长的服役期的第1年或在原有服役期结束时(指“止损”期不满1年的情况)申请休假。而被“止损”不得离岗的军官和准尉则可以离职甚至休假1年。美国国防部甚至为了减少“止损”的人数,将原来美军人员战场工作时间由12个月延长至15个月。美国陆军也宣称将于2009年秋或2010年财年始“停止”执行“止损”程序。然而这些调整却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宜之计,根本无法解决“世界警察”兵力需求巨大与流失严重的矛盾,自然也无法减少甚至取消“止损”。

就在罗伯特·盖茨提出限制“止损”要求之后,美军的“止损”人数却在戏剧般地增长着。仅截止2008年4月,美国军方签发的“止损”令就增加了43%,被“止损”的军人高达军队人数总额的1%。而美国陆军发言人也承认“停止止损”只是一个“预测”,而非“承诺”。所谓的“停止”也只是估计到2009年美国在战场部署的部队由17个旅减为15个旅并不再需要更多兵员的结果,并不是主动中止。而且,这也仅是暂时停止,并非代表着取消。由此看来,尽管美军对其“止损”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都只是安抚人心的手法而已。如今,倍受诟病的“止损”政策正随着美国新政府的改革举措渐行渐远。

“止损”政策暴露美兵役制度深层次危机

从表面上看,美国军方的“止损”政策仅仅违背了一部分不愿继续服役的军人的意愿,对其整个征兵政策似乎无关痛痒。但从深层次看,它却影响着美军整个军队价值观和募兵政策。

从军人的角度来看,“忠诚,荣誉、责任”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军队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核心基础上的团队精神和信任是任何一个有战斗力的军队所必不可少的品质。而“止损”政策却采取了一种“利用合同漏洞”的奸商做法,强制性地延长士兵的服役期限,从而使美国大兵们(无论是否被“止损”)感到自己与国家、军队之间只不过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产生信任,荣誉的缺失感,从而最终会导致军队文化价值的坠落,使整个军队变成一支为“钱”打仗的军队。

从美国募兵制度来看,其本意是志愿兵制与薪金制的结合,即通过薪金吸引“志愿”从军的人员服役。它与雇佣兵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所募兵员热爱军人这一职业,并拥有“为国而战”的志向和献身精神。不可否认,美军现在的兵员的组成不外乎为三种:为“志愿”入伍,为“经济”原因入伍,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止损”政策的施行,不但损害了为经济原因入伍兵员的利益,而且这种“言而无信”、“唯利是图”的商业动作方式,也严重伤害了其他两种兵员的感情,从而导致这一部分人员的流失,最终使其募兵制沦为雇佣兵制。

由此看来,美军“止损”政策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现在所带来的反战浪潮,更将导致其整个兵役制度及军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

猜你喜欢
服役战场军人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服役”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记忆的奥秘
军人画军机(六)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