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欣
近来,经济颓势席卷全球,即便是作为当今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者和主导者,美国也遭遇了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惨重的经济危机。有专家预测,这场经济危机将给世界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旧的秩序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新的力量将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全球经济领域的角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甚至政治格局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在这其中,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的发展,美国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成为美国政治精英们争论的焦点。即便是在经济泥潭中苦苦挣扎,美国也不敢对中国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美国如何巩固和扩大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已经成了决策层眼中日趋紧迫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美国对于中国军事实力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军方和政府智库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不断出台。归根到底,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美国提高警惕,遏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保持对华战略优势。
令美国头疼的中国“反介入战略”
在近几年对中国军事力量和军事战略的研究中,“反介入战略”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一名称来自于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目前奉行的军事战略的研究。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当数世界知名的智库兰德公司在2007年3月发表的题为《深八龙潭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影响》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美国定义的“反介入战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随着该战略的逐渐落实,美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那么,美国所称的这种“反介入战略”究竟包括什么内容呢?简单而言,该战略可以归纳为“一个前提、十项原则、两个可能”。“一个前提”指的是中国实施“反介入战略”并不是要全面夺取对美国的军事优势,相反,该战略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即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中美军事冲突中,美国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因而中国只能利用手中有限的先进装备,进行非对称性的作战。在兰德公司的报告中,对于“反介入战略”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放军所谓的“十项原则”:即避免直接对抗,攻击美军弱点:先发制人:出奇制胜;实施重点打击,先瘫后歼;夺取信息战优势;迫使美国提高作战代价,使其丧失继续投入冲突的意志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中国近年来军事现代化发展特点的分析,美国认为,中国可能采取的战术主要有“一是攻击美军在西太地区的空军基地,摧毁机场跑道、机库、油料库,弹药库等设施,迫使美军飞机部署至距离台湾较远的地点,从而阻止美军夺取空中优势。二是对美军的指挥机构、侦察监视卫星及其地面接收站、预警雷达和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攻击。三是对后勤,运输和支援保障系统进行打击,以迟滞美军的增援。四是攻击美军部署在西太地区的航母、迫使其在远离理想作战地点的地方部署。五是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干扰美国与其东亚盟国之间的关系,阻止或限制美国使用盟国的基地。”“两个可能”则是指经过对中美军事力量发展的认真比较和分析,综合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与冲突,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依靠“反介入战略”,中美未来最有可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而中国有可能击败美国。
美国之所以对解放军的“反介入战略”如此重视,原因在于在美国人眼里,这一战略符合中国现有军事实力特点,并针对美国在战争中的“要害”狠狠发招,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略思想的精髓。客观而言,尽管在最近几年中,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已经成为拥有一定高技术装备的地区性作战力量。但是,就整体而言,中国军队仍然保留有大量落后的装备,无法同现代化程度极高,实战经验丰富的美军相比。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在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中国只能如伊拉克般任人宰割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武器装备虽然对战争起到重要影响,但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其所能发挥的主动性,将成为关键性因素。因此,“反介入战略”就是一种扬长避短、避实就虚的高明战略,它利用自身的局部优势力量,打击美军在战争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削弱美国的整体优势,阻止美军像在伊拉克战争中那样随心所欲地施展出全部力量。“反介入战略”并不是寻求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而是通过在局部有效打击美军,破坏美国战略部署,动摇美国继续战争的政治和军事基础。正如美国退役海军少将、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麦克德维特对“反介入战略”的评价描述的那样:“中国的这种战略是防御性的……因为如果能成功实施,它将能阻止美国海、空军在东亚沿海随心所欲行动的能力。”
在去年美国发布的2008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再次着重强调了中国军事力量在近些年取得的进步,其中对中国的战略核力量、海军造舰计划、反卫星武器、常规远程打击武器等着墨不少,这也清楚地反映出了美国的忧虑。报告特别就“反介入战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作为应对台海突发情况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正优先研究阻止或反击第三方干涉将来任何类型的台海危机的各种措施。中国对付此类挑战的主要办法,被美国国防部2006年发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称为“摧毁性能力”:(中国)军队和作战理念的目标是,阻止或阻遏敌方军队进入作战区域(“反介入”),并在一段时间内阻遏敌人在战区内的自由行动(“地区阻遏”)。美国由此做出判断,认为中国军队正在致力于发展远距离拒止能力,即在较远距离上阻断或打击敌方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的军队——特别是空中与海上力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先进的武器装备将不断装备到部队,中国将拥有多层次的攻击性武器系统,涉及到了海上,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这使得中国的反介入,地区阻遏力量正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对美军的作战意图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
美国的公用空间控制战略
如今,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与美国军事实力差距势必将会逐渐缩小。那么,美国如何才能保持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地位,如何才能打破中国可能实施的“反介入战略”呢?这已经成为美国军方高度关注的话题。
任何一种战略都离不开实施平台。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军事领域的优势,美国坚持通过发展控制公用空间的能力,以建立垄断性的、进攻性的战争平台。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对全球其他国家构成绝对的霸权军事优势,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美国牢牢地掌握着对公用空间的控制。从短期和中期时段来看,美国的这种控制权都不太可能遭遇挑战,这赋予了美国前所未有的军事优势。
根据美国学者巴里.R.波森的分析,这里所指的“公用空间”,指的是“不属于任何单一国家的、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能够使用的领域”(这个定义是就海洋和太空领域而言的。至于大气层及外层空间,波森认为,尽管从技术角度讲,领空应该属于其覆盖的国家,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能拿其领空15000英尺
以上的美国战机怎么样)。控制公用空间,是实现美国独霸军事制高点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不能在和平时期使用这些公有区域,其真实意义在于,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美国能够从海洋、太空和天空中获得更为巨大的军事用途;美国能够威胁不让其他国家使用这些公用空间;而其他国家如果打算对美国说“不”的话,那么他们将在为公用空间展开的军事竞争中失败。一旦他们在这场竞争中落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国家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而美国将在战斗结束后保持、恢复和强化其控制权。
美国控制之下的公用空间:
对海洋的控制
海权是获得世界性霸权的重要因素。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海洋争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今的制海权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对海底的控制。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潜艇。一艘现代化的攻击核潜艇造价超过10亿美元(美国最新型攻击核潜艇造价超过了20亿美元),如此昂贵的价格使其他国家望而却步。如今美国海军拥有约60艘攻击核潜艇。就在2008年12月22日,美国海军刚刚宣布了一项价值达140亿美元的合同,用来采购8艘新的“弗吉尼亚”级潜艇。第二,对海面的控制。美国庞大的海上攻击舰队的实力毋庸置疑。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航母战斗群,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国家。除此之外,美国海军还配备有十来艘两栖攻击舰。加上舰队的空中打击力量和先进的导弹库,使得美国海军享有对海洋的绝对控制。
为了适应新的战略环境,特别是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还在不断调整海军战略和部署。2008年4月,美国宣布重新组建第四舰队。军事专家认为,第四舰队的重建,标志着冷战后美国海军力量结构的调整即将结束,从而,美国认定的全球所有重要和关键地区都有了美国舰队的存在,即北大西洋地区由第二舰队负责,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地区由第四舰队负责,地中海地区由第六舰队负责、太平洋东部和北部由第三舰队负责,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由第七舰队负责,海湾地区由第五舰队负责。此外,美国还积极实施“千舰海军”构想,即由美国主导、联合所有能够联合的国家的海军,组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海军”。这些计划无不彰显着美国的海上霸权优势和雄心壮志。
2008年9月25日,美国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之一“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抵达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并正式驻扎。这也是美国核动力航母首次驻扎海外。舆论普遍认为,核动力航母进驻日本,同先前核潜艇,B-2隐身轰炸机部署关岛一样,其针对对象主要是中国,意在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的扩展,打破“反介入战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未雨绸缪。
对太空的控制
早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太空控制权就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斗,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对空间争夺白热化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使得对太空的开发和利用军事化。尽管直到现在,美国从未如设想那样在太空中进行战斗,或是由太空向地面发动攻击,但是其在侦查、探测和通讯卫星上花费巨大。在2001年,美国已经拥有了100颗军用卫星和150颗商用卫星;在2003年3月发动的对伊战争中,动用了50颗卫星以支持地面、海上和空中行动。美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有效的GPS系统的国家。在2002~2007的财政年度中,五角大楼已耗资1650亿美元用于同空间相关的活动,以实现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控制太空”的军事目标。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4年公布了美国的太空计划,他宣布,美国将在2020年实现人类登月、在2030年启动火星远征计划。2005年3月,拉姆斯菲尔德签署的《国防战略》中指出:“空间控制”就是要确保自身空间行动的自由,同时防止对手具备这种自由。2006年10月,布什政府签署了新的美国《国家太空政策》,该政策公开承认,太空已成为美国经济,国家和国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将保护国家在太空行动的权力、能力和行动自由。美国拒绝就任何可能会限制其进入和使用太空的协议进行谈判,反对任何形式的军事控制协议。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进入太空,太空自由与美国海上和空中力量同样重要。”
不可否认,美国的军事行动必须依赖于其太空卫星系统,这也使得美国卫星有遭受敌人攻击的危险。然而,尽管极少数国家具备了一定的反卫星手段,但是美国本身在反卫星领域也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这些都确保了美国在太空中的支配权。2008年2月12日,中国与俄罗斯在日内瓦共同向裁军谈判会议全体会议提交了《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提出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国际法律文书,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维护外空的和平与安宁。该草案遭到了美国的明确反对,美国认为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干涉美国的“太空权”,其实质则是要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此后不久,在2月20日,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发射了一枚“标准-3”型导弹,在太平洋上空133海里(约246千米)处成功拦截了一颗失控的侦察卫星。美国此举旨在向世界展示其先进的导弹技术和潜在的太空战能力,也表明美国的太空武器化已经进入初步成熟阶段。据统计,目前美国用于太空的军事开支是其用于太空民用开支的3倍,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同类开支总和的95%。这使得美国得以在太空领域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
对天空的控制
美军拥有大量先进的电子战飞机,这使得美国军队在执行军事行动时,能够压制敌人的防空系统、限制敌方雷达、战机的功效;同时,美国空军装备的大量精确制导武器使得美国可以对敌方的关键设施、作战部队等实施有力打击,特别是对处于防御状态的机械化部队。美国的空中打击是致命的。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到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对天空的绝对控制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控制公用空间对于美国的军事战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美国有效地缩小对手的军事活动范围,使对手在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作战装备和战略战术所能起到的效果大打折扣。美国军方尤为强调以此来抵消“反介入战略”的作战效能,封锁该战略的实施平台,重新将战争方式引到美国希望的、熟悉的道路上来,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避免落入对手所希望的非对称性作战模式之中。
公用空间控制战略的局限
虽然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同时还掌控着海洋、太空和天空,但在解决美国霸权所面临的挑战面前,美国的军事优势也并非“包治百病”,其自身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根本难以消除。
首先,对公用空间的控制而确立的美国
军事优势并不能保证美国在战争的每一层面都稳操胜券。尽管不得不承认美国在战略策划和战术部署上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卓越的能力,在武器装备上也遥遥领先,然而战争的构成因素中包含了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在一定的距离和空间范围内,美国对公用空间的控制、遍布全球的基地网络、素质出众的作战人员等足以为其提供相当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美军同对手占领的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的时候,所遭遇的挑战也将越来越大。诸多政治、自然的和技术的因素将削弱美军先前享有的绝对优势,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构成了被称之为“竞争地带”的地区。所谓“竞争地带”,是“常规战斗的竞技场,在这里,弱小的一方有相当大的机会对美国军队造成真正的破坏”。伊朗人,塞族人、索马里人、阿富汗人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使得美军可能进入一个“盲区”,其军事力量的优势也将大打折扣。
其次,美国现在所拥有的军事霸权地位具有历史性。美国对于公用空间的控制以及实行这种控制所需的基本条件都是从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为了同前苏联对抗,美国耗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构筑自己的全球霸权体系。前苏联解体后,多年苦心打造的庞大军力使得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超级军事强国。但是,国际力量的演变和发展。特别是多极化趋势,将削弱美国在军事领域和公用空间的垄断地位。即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控制权也难以动摇,但是,随着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发展,对公用空间,尤其是关系到本国国家利益部分的争夺将逐渐升温,美国的独霸地位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
再次,对外政策选择也将制约军事力量的使用。外交政策是在许多复杂因素所构成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格局、国内社会力量,社会经济、伦理道德,舆论力量、领导阶层的观念等。在需要的时候,这些因素对于军事力量的运用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对外政策指导着军事力量的运用,因而对外政策对于军事力量起着很大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军事力量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的被释放出来,它必须服从于对外政策的需要,不能超越外交政策预期的,可接受的行动范围。
最后,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能保证美国获得对方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虽然武器装备的优劣是战争形态的关键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民心的向背在决定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一些战略家强调,在消灭对方有生作战力量的同时,还要发动一场赢取对方民心的战斗。虽然美国军事霸权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其对外使用武力的依据往往缺乏充分的合法性,这使得美国的对外军事行动并不是总能得到国内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单边主义践踏他国主权,藐视国际法规,对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仅许多非西方国家开始把美国看作一个试图改变现状,按照自己的观点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的超级大国,就连部分盟国也对此持有反对意见。
结语
不管美国所宣称的中国正推行“反介入战略”这一观点正确与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在公用空间享有的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威胁着中国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一些学者在研究世界霸权兴衰交替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早地控制了某些“领先部门”,使得这些国家获得了经济主导权,这种积累优势足以确保其进一步获得更大的“霸权潜力”。“由于这些重大创新的存在,造就这些创新的实体发现自己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生产优势地位,并最终获得某些方面的真正霸权特征,即商业和金融优势、与军事优势联系在一起的政治领导等。”同样,在军事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领先部门”,这些“领先部门”对于军事力量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作用,谁提前掌握了“领先部门”,谁就能够在军事实力上获取其他国家尚不具备的优势。“领先部门”不仅包含了技术成分,同时也包括了对特定技术的创造性使用。像英国取得长时间的海上霸主地位、纳粹德国首先将装甲战术投入实战、美苏率先获取核打击力量都属于这样的范畴。因此,在未来军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对新军事变革保持敏感性,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在公共空间领域的反控制能力,在战略上抵消美国的压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创造出更为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