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能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的一个概念,是家喻户晓的一种职业,不同的人对教师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述。本文重在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真实呈现教师心中的酸楚,呼吁人们倾听教师的心声,以期尊师重教在新时代能够蔚然成风。
一、教师的精神追求
做了8年的教师之后,体会最深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如此坚定,教师对物质的要求如此简单,教师的忍耐力是如此之强。单位里一位具有特级教师职称的老教师,年过六旬,本已退休,也就意味着他从此可以过一种悠闲的生活。然而多年的教师生涯使他早已陶醉于教育教学工作,不能自拔。当学校决定返聘他为高三的班主任时,他便欣然地答应了。他已习惯于每天早早地起床,早早地到教室,早早地看着学生跑步;他把班主任一天中的五次签到当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课;他虽经验满腹却会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备课,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使他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并使他得到宽慰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心理的满足感。教师的生活尽管清贫,但精神上却并不贫瘠。每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知识满怀激情地传授给学生时,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每当学生手拿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教师心中的快乐绝不比学生少半分。送走了一批批的学生,又迎接来一张张新的面孔,教师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终生都是如此。心中除了些许失落之外,更多的是慰藉,因为教师亲眼看到一个个孩子长大成人,内心深处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人,只要满足了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他就会感到无比的欢乐,找到了真正的生活。[1]
二、教师心中的酸楚
学校犹如一个果园,教师就是园丁,勤勤恳恳地栽培着、灌溉着、祝福着。这种思想与教师亲密无间,深入教师的心灵,永远活跃在教师的脑海中,即使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碰到忘恩负义的事情,也心甘情愿,用培养孩子聊以自慰。[2]即便如此,有些学校领导仍会抱怨教师不求上进,抱怨他们只满足于一时一事,抱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教学热情,最后甚至意志完全衰退。然而,他们除了抱怨批评教师之外,又何尝追究过其中的缘由,理解关心过教师内心深处的委屈呢。一般而言,刚毕业的教师工作热情相对比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告别多年的学生生活,对工作心怀憧憬与向往,他们踌躇满志,渴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有些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时,当他们遭遇最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的进取心怎能不受到打击?以教师的职称评定为例,教师一旦符合条件,晋级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上级非要规定出一定的名额限制,那么即使大家条件都符合,也只能积分排名,其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们为此争得相互猜忌,伤心不已。而上级呢,为了把更多的人挡在门外,每年都要变换或附加一定的晋级条件,且不提前通知,习惯搞突然袭击,弄得教师们措手不及,盼了、等了一年,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晋级对于教师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提升工资,倒不如说是能让自身价值博得大家的认可。试想,一个从业多年的教师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后来者都先于自己评上了职称,稍有自尊心的人定会感到脸面无存,一次打击尚可承受,多次打击岂不让人心灰意冷、麻木不仁。
再以教师的工作调动和进修为例,这本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些单位看来,这却是教师对学校的不忠诚,对工作的不热爱,于是就百般阻挠,采取各种强制的手段压制教师,譬如对考上研究生的老师扣除上一年的奖金、不办手续等。校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杀一儆百,敲响警钟,以免他人效仿。然而,他们的目的能达到吗?一个个离去的教师,心中所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人走茶凉的酸楚,而其余的教师对学校的绝情做法也不敢苟同。殊不知,教师已是思想成熟、有辨别力的成人,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不是靠恐吓、威胁就能激发出来的,褒扬与鼓励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其实作为教师,他们早已学会克制,不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在校领导那儿受到的委屈发泄在学生身上。可教师也是人,有感情的人,他们心中的苦楚又向谁倾诉呢?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默默地忍受,因为他们深知,教师要保持“安贫乐道”的美德,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气馁,才会安于现状,精神才不会松弛。[3]
三、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1.教师应当受到学生的尊重
目前,学校和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可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就不应该尊重教师。在大学的公共课堂上,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姗姗来迟,课堂上交头接耳,接打手机,发送短信……难道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吗?事实上,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才能建立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
教师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教师承担了最艰巨的神圣义务,用课堂教学来培育儿童的灵魂、情感和智力并且身体力行,因而,教师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家长满意,或学生表现不好时,学生家长往往会对教师产生不满,甚至责怪教师;当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时,家长会误认为教师专门找学生的麻烦;有些家长还会在学生面前对教师妄加评判,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感。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竟对教师大打出手。相信不少人看到过人民网2008年6月13日的一则报道: 当着课堂上55名初一学生的面,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儿子,身为警察的夫妇纠集其他3名亲属,对一位27岁的英语女教师实施殴打,致使被打者受伤出血,大便失禁。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这位家长的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教师经常发现他的英语作业不能正确完成,多次向其家长提出批评和建议,引发了家长对她的不满。毋庸置疑,警察闯进课堂殴打教师的恶性事件,给受害人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的伤痛一辈子都不可能愈合。与此同时,也使所有目睹此次恶性事件及浏览此则消息的教师们感到十分心寒。
事实上,教师与家长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沟通,构建一种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教师应当受到上级的尊重
教师要接受上级的领导,接受上级的监督,而上级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也应从爱护教师的角度出发,使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权与决策权,改变教师只是形式上的出席者的局面。如有些学校虽成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但却形同虚设,大都是对一些本就决定好的事情进行讨论,走走过场。此外,作为上级更需认真听取教师反映的教学中的问题或工作进展,给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参与其中,以便给会议提供决策的依据。[4]
4.教师应当受到同事的尊重
教师和同事之间是友好的伙伴,是志同道合的群体。教师之间只有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相得益彰,同舟共济,才能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反之,否认同事的权利,侵占他人的优先权,破坏平等原则,贬低他人,会损伤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师们长期处于一种充满敌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则可能导致产生各种问题,使学校受到损失。
5.教师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目前,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教师怀有世俗的偏见,不按价值和贡献取人,有人竟嘲笑教师只不过是和课本打交道的教书匠。殊不知对教师职业的歧视会严重挫伤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事实上,教师地位的高低应通过其社会作用的大小来衡量。不可否认,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5]显然,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教师的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总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而尊重教师正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2][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87、205.
[4]Jane Fraser.Teacher to Teacher[J].Portsmouth,NH: Heinemann,1998.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责任编辑: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