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自然人文景观与绘画创作的关系

2009-05-25 03:32李微妙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绘画景观

李微妙

[摘要]自然人文景观与绘画创作关系密切,自然人文景观四季的光色变化为绘画创作者带来激情,为绘画创作提供创作素材;绘画创作是自然人文景观美呈现的表现方式,可诠释自然人文景观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自然人文景观和绘画创作浑然一体,新颖脱俗,应是绘画创作者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绘画创作素材表现方式文化内涵

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绘画创作概述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人为景观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为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其中四种常见的定义是:一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二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三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四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但笔者认为,人文景观应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因此又称文化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等。

(三)绘画创作

绘画创作是指艺术家通过对点、线、面、方、圆、三角;黑、白、灰;红、黄、蓝等艺术形象要素的组织和构成,创造了全新的艺术语汇,把自然形态经过主观化的处理后形成具有个性的艺术的形态。艺术家努力寻求的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客观物质外形的模拟,而是表达一种艺术家内在的真实感受,而将模仿转化为创造,即“造像”。

绘画创作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结着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而抒发的内心情感,是艺术家自我意识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自然流露,从形式的角度看,艺术家在作画时总是将理论与技巧藏于内心深处,在作画时所有的运动都是随意的,在这种随意中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只有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才会感到倍加亲切、生动,富有生命力。

二、自然人文景观与绘画创作的关系

(一)自然人文景观四季的光色变化为绘画创作者带来激情

印象派画家梵高在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时说:“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此地的大自然超乎寻常的美丽,苍穹处处蓝得不可思议,太阳洒下一道浅黄的光芒……我画不出那么美,但是我如此着迷,索性放开自己,绝对不去想任何一条规则。”可见梵高是如何被自然界的色与形启发灵感激发创作激情的。

自然人文景观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美感,可以给绘画创作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感情,从而启发灵感并产生创作的冲动。以自然人文景观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这里四季阳光明媚、景色优美、色彩分明……很容易让绘画创作者产生遐想而引起感情的共鸣。

(二)自然人文景观为绘画创作提供创作素材

洁白的雪峰、雄伟的高山、神秘的森林、妩媚的湖泊、梦幻的风光、神秘的庙宇、纯朴的民风、诱人的美食……这些美景令人心驰神往,无不感染和打动着绘画者。

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有着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山体蜿蜒秀美、梯田曲线玲珑、建筑形态各异、物象色彩斑斓,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大聚会,为绘画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另外,自然人文景观中的神话传说也时常唤起人们的无限的遐想,给民族文化倾注无限的活力。自由的想象在纵情驰骋,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创作,更多的是借鉴神话绚丽斑斓的想象。因此,自然人文景观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三)绘画创作是自然人文景观美呈现的表现方式

传统美学观点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重“理、道、气”,审美意识重“情、志、意、趣”。绘画创作强调作品的内涵,追求完美理想境界和情感寄托。绘画的形式上和内容上追求气韵的贯通。内容上神情飘逸之气。粗犷稚拙之气,形式上的计白当黑,大片空白使人为之神往。绘画创作过程也强调气的作用,“一气呵成”,无一不与传统审美意识想吻合。

画家陈逸飞说:“画家并不是在创造美,而是发现美,是把美的东西传达给观众”。他喜欢故乡的美,喜欢江南水乡,经常去周庄写生。周庄是苏南水乡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街景别致,小河迂回,几步一座石板桥。两岸分布着吊脚楼,风吹树梢,雨湿双桥。他作画的几个惯常题材——陈旧水乡、古典仕女、音乐人物,经过上海式的改造,就变成了一种美丽的怀旧。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他时。写到:“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他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蕴涵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成为一种楷模。他的一幅油画《双桥》,令周庄瞬间成了国内以至国际的关注焦点。

可见,绘画创作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人文景观,如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把自然人文景观的美通过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传播给大众,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因此,绘画创作也就成为了自然人文景观美呈现的表现形式。

(四)绘画创作可诠释自然人文景观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绘画不是一种单一的独立艺术,而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追求。绘画创作不是单一的技法比赛而是绘画创作者综合艺术修养的较量。“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绘匦者的学养、素养来自于深入生活,靠的是生活积累、靠的是对生活的理解。

纵观陈逸飞的艺术人生,他很关注“城市文化、江南文化、高原文化、诗词音乐情结”的养育。江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雾气飘渺、历史通悠,作为一种江南文化情结融汇进陈逸飞的作品之中并得到很好的表达。多次到藏北的经历,所见所闻。激起他为高原文化中的默契与松灵,纯真与坦荡。剽悍与善良,坦诚与永恒挥毫泼墨。他的古典仕女系列作品的立意多来自于李清照的词,画中有诗意、诗情、诗的韵味和有诗的节奏。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巴赫的交响曲、协奏曲同样给他启迪。贝多芬《英雄》的旋律在他的他的“革命历史题材”和“西藏系列”的创作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诠释。

“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自小在漓江边长大,数十次在漓江上来回。创作《漓江百里图》全长200多米,采用分段式的手法有重点地表现了桂林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漓江的烟霞云雾、风云突变、雷鸣电闪、暴雨倾盆等在作品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桂林山水的神韵跃然纸上。《漓江百里图》当属于田园风情类的绘画创作,它可以以一种清丽悠适的笔触表现出中国山村特有韵味,以揭示中国山水画乡情和美景的文化意蕴。

由此看来,自然人文景观,是供他人“临摹”的生活范本,美就存在其中。发现它,依靠的是作者一双敏锐的眼睛。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用心去亲近它、体悟它、挖掘它,达到万物皆在我心中。体悟生活表现了物我互融、互助、互扬的思想,最终发展成为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对人文景观的消化、吸收、理解是绘画创作富有文化底蕴作品的基础。绘画创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色彩、对生活的感受,是作者生命力的洋溢和智慧的呈现。每个人体悟生活的收获各有千秋,但最后的目的都是给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优秀作品,带来斑斓多彩的审美境界。自然人文景观和绘画创作二者浑然一体,新颖脱俗,应是绘画创作者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绘画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