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伟
他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天才发明家,拥有470项发明和150多项专利;他创立了“本田”品牌,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 ;他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之一,被现代工业界誉为“亨利·福特以来唯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现在,不知道“本田”的人恐怕不多,从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车,它们奔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速度、激情和快乐。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汽车产量和规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厂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这个天才发明家的带领下,本田才不断地前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本田宗一郎则成了整个日本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日本的福特”。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设有一种荷利奖,专门用于奖励那些在机械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迄今为止,该奖项一共颁发过两次——1936年奖励了有“汽车大王”之美称的美国人亨利·福特;1980年奖励了日本人本田宗一郎。
好奇少年
1906年11月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本田仪平是个铁匠。宗一郎有8个弟妹,大家庭尽管很辛苦,但却充满了欢乐。
3岁时,宗一郎开始缠着祖父带自己去村里的碾米厂,看碾米机。后来,又去锯木厂。回家则捡点儿废品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玩。
上小学时,村里开始装电灯。电工全副武装在电线杆上忙碌,一会儿灯亮了,宗一郎又惊又喜。电工在他的眼里成了英雄。一回家他就跳着叫喊:“我要当电工!我要当电工!”
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辆汽车。宗一郎听说后立刻跑去看。慢吞吞行驶的汽车喷出一股股带汽油味的废气,他跟在后面闻了个够。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令宗一郎久久难忘。
这一年,还有一件令人振奋的事。附近驻军要举行飞机飞行观摩表演会。宗一郎那天没有去上学,偷出父亲的自行车向20里外的滨松飞快地蹬去。然而到了滨松后才知道,要收到入场费。身无分文的宗一郎十分扫兴,但又不甘心回家,后来他爬到一棵大树上,隔墙而望,终于看见飞机了。飞机发出隆隆的响声,扬起一阵尘土,在空中表演着各种动作。这飞向蓝天的巨物,更激起少年宗一郎对机器的浓厚兴趣。
1922年,宗一郎高小毕业。这时,父亲改行经销自行车,但是父亲的销售店无法从厂家要到车子,所以父亲就廉价购进破旧车子,精心整修后再出售。宗一郎经常去帮父亲修车子,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很熟练的修理手艺。
宗一郎并不想在农村待一辈子,他早就下了决心,小学毕业后就到东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刚好这时他在一份《自行车世界》杂志上,看到了一则招收汽车修理工的广告,就去信应聘。很快,录取通知书就寄来了。1922年,毕业典礼一结束,宗一郎马上随父亲到东京去了。
站在东京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大街上,背扛行李的宗一郎心里充满了惊叹和憧憬。从此可以天天接触梦寐以求的汽车了。
熟练的汽修工
宗一郎应聘的是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技术商会在当时的东京还是为数不多的汽车修理厂之一,商会的生意相当兴隆。
最初,宗一郎的职责是给主人照看孩子。看着师兄们个个手拿工具,满身油污,忙于干活儿,而自己却背着小孩擦地板,宗一郎十分失望和悲伤,几次想溜回家,但想起村里的父母,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种生活持续了半年之久。一天,主人说:“小伙计,今天太忙了,来帮一下吧。”不是做梦吧!宗一郎在怀疑自己的耳朵,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天下着雪,十分寒冷,但宗一郎顾不了那么多,铺上席子就钻进了滴着水的车底。由于修过自行车,所以他摆弄起来得心应手。
从此后,宗一郎的手艺得到了承认,照看孩子的活少了,修理活多了。1923年9月,东京发生了大地震。店铺烧了,许多修理工都回家了。安定下来后,主人开始重建修理厂。重开张时,修理工只剩宗一郎和另一位师兄。活儿比以前多多了,主人收购了大量被烧坏的汽车,修理并翻新后高价卖出,生意很兴隆,宗一郎的修理技术也越来越高了。
第三年,18岁的宗一郎被主人派到盛冈修理消防车,宗一郎很高兴,认为这是检验自己本领的绝好机会。迎接他的是消防团长,看到所谓的修理专家竟是个孩子,很失望。所有的人都认为一个小伙计怎么能行?宗一郎不管这些,默默地查找故障,更换零件。3天后完工。试车时,发动机运转正常,水泵喷水了。队员们惊奇之余,对宗一郎肃然起敬,殷勤招待。
事实使宗一郎深深懂得,掌握了先进技术会令人敬佩的。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志地钻研业务。然而,他意识到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必须有一颗理解、关心顾客的心,取得顾客的信赖是非常重要的。
一晃宗一郎已在东京干了6年,他全面掌握了汽车修理技术。他想回家乡滨松开一家自己的修理店,主人很支持,让他以“技术商会滨松分店”的招牌开业。当时,滨松只有两三家汽车修理厂。开张之初,人们都不信赖宗一郎。后来,越来越多的在别处无法修理的汽车都能够在这里起死回生,宗一郎逐渐获得了大家的好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业务走上了正轨。
宗一郎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工作,加上心灵手巧,又理解顾客的心情,修理店的影响渐渐扩大,顾客增多,场地和设备也添置了。另外,一有时间,宗一郎就躲在一间小屋里进行研究。改良汽车零件,并按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明创造,那时候,他研制出了铁制轮辐,获得了专利。
涉足制造业
1934年,目光远大的宗一郎突然向职工提出:放弃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之所以有这个转变,是因为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宗一郎发现:汽修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但零配件供应却日益紧缺。目光敏锐的他大胆地在这个时刻提出调整方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干就干,很快宗一郎就创建了“东海精机公司”,开始了向制造业迈出第一大步。
然而,活塞环虽小,制作起来并不简单。恶劣的工作环境,要求活塞环必须坚硬耐磨,弹性高、耐高温。宗一郎伤透了脑筋,最后明白需要学习有关金属工艺学知识,才能做好活塞环。于是,他就以旁听生的身份在滨松工专学习了两年,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功地制造出合格的活塞环。
1937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诞生,第二年工厂投产,成为东海精机的主要客户。到1942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已占有东海精机的40%的股份。由于战争的原因,公司被征用为军需工厂,又开始制造战舰和飞机的零部件。
1945年,日本中部发生大地震,东海精机的厂房、机器受损。正在抢修时,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了,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满目疮痍,军需工厂“东海精机”陷入困境。加之在此之前丰田公司已持“东海”较多股份,个性较强的宗一郎不甘受制于人,于是,他在1945年将自己拥有的股份以45万日元价格转让给丰田,自己彻底撤出了“东海精机公司”。
钱到手后,曾打算干一番事业,但一时又茫然。战后的日本,社会一片混乱,物资受管制,许多买卖都要黑市交易。于是,宗一郎决定暂时观望一段时间。其实他并没有闲着,他在探索,在观望,看人们需要什么。一年以后,机会终于来了。
第一辆真正的摩托车
战后的日本,物资匮乏,人们衣衫褴褛,忍饥挨饿。宗一郎选择了衣食住行中的“衣”,认为日本经济会振兴,
纺织是大有前途的行业,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生产纺织机。
宗一郎在自家的土地上建了临时的木板房,挂出了“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招牌,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很快陷入了僵局。技术上固然有估计不足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资金短缺。
宗一郎并没有东奔西走为研制纺织机而筹措资金,他想到了生产摩托车。
战时陆军通信机的微型发动机已派不上用场了,堆放在军工厂仓库里。宗一郎听说后,立即廉价买来,装在自行车上,第一辆机动二轮车诞生了。
这种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立即博得了人们的好评。因为在当时,交通混乱,车辆拥挤,城里人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便捷交通工具。汽车买不起,这种机动车自然受到青睐。而农村人也想有好的工具把米、菜从农村运到城里贩卖。所以,“吧嗒吧嗒”一问世,周围的人们闻讯蜂拥而至,第一批产品被抢购一空。
本田技研所的工人们加班工作,“吧嗒吧嗒”的产量不断增加,最初月产300辆,后来500辆、700辆,大批购进的微型发动机已经不够用了。于是,本田宗一郎决定自己生产发动机。整理出破旧的厂房,修理一下损坏的机床,他准备大干一场。
宗一郎把祖传的家产变卖掉,筹措资金。经过努力,终于造出了50毫升双缸A型发动机。虽然只是50毫升的微型发动机,但它是宗一郎亲手制造的第一台发动机。
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A型发动机的问世,使“吧哒吧哒”的产量激增,公司也扩大了,改名为“本田技术研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建了第二工厂。
本田宗一郎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了。日本最大的摩托车集团也雏形初现。
载有A型发动机的车子十分畅销,但宗一郎并不满足,他继续研制出了性能更好的B型、C型发动机。接着,他又研制出了D型,一种98ml、2.3匹马力的发动机,功率比A型大了一倍。若是还把它装在自行车上,功率显然是太大了。于是,宗一郎开始设计能与这种发动机相称的车体。
1949年8月,第一辆摩托车的试制工作完成。大家命名该车为“理想号”,这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
技术上在不断地前进,管理也不能放松。宗一郎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专长是搞技术,而公司发展还迫切需要管理营销人才。于是,他主动出击联系到了一个负责销售和公司管理的合股人——藤泽武夫,当对方于1949年10月以常务董事的身份加入本田后,他就将公司的全部经营实权放心地交给了藤泽,自己则只埋头于技术开发,不断拿出技术先进而又适销对路的产品。
1950年3月,公司在东京开设了经销店,迈出走向全国的第一步。新产品“理想号”一起进了京,但人们对它的评价不太好,主要是太笨重的车身,必须开发更大功率的发动机。
1951年,宗一郎又主持研制了性能更好的四冲程“E型”发动机及“本田—梦幻E型”摩托车。不久,本田又推出了“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公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具备了大企业的雏形。1952年,46岁的宗一郎成为日本最年轻“蓝绶带奖章”获得者。
当其他公司看到本田成功后,纷纷学着它的样子搞起了摩托车生产,全国一下子冒出了100多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1952年,虽然本田的资金比创业时增加了10倍——1500万日元,但宗一郎却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地引进了价值4.5亿日元的设备投入生产,惊得他人目瞪口呆。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步险棋没有走错,由于加工设备先进,加之其他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本田产品一直保持着优质畅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日本的摩托车生产厂家在50年代后期就只剩下了50多家,1960年剩下30家,1965年剩下8家,而到1970年则只剩下了4家——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本田始终保持着赢家的本色。
参加TT摩托车大赛
1954年,在受经济危机和产品缺陷的影响,仍处于困境的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里,本田宗一郎宣布参加TT大赛,同事们大吃一惊。
TT大赛在当时国际上是超一流水平的比赛,能够在TT大赛上获胜,对摩托车生产厂家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以本田公司现有的技术实力向世界挑战,被大家认为是轻率之举。
但不管别人怎样评论,宗一郎还是没有退却,他认为只有参加TT大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才有可能从意大利人、德国人手中夺取全球摩托车市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宣布参加TT大赛后,宗一郎为了实地考察比赛,出访欧洲。到了英、意、德等国,宗一郎立刻体会到现实的严酷。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技术和欧美相比差距太大了。欧美一流厂家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技术,制造出的摩托车是技术的结晶。相比之下本田技研的技术积累可谓捉襟见肘,少得可怜。公司现又处于困难阶段,随时都有可能破产倒闭。在这样的条件下与欧美一流厂家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
宗一郎对彼此之间的悬殊差距感到愕然,但这并不能击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奋力一搏的斗志。他认为要努力赶超欧美,不然只能永远甘居人下。
在欧洲访问期间,宗一郎偷偷购买了大量的赛车零部件,供回国研究之用。回国后宗一郎立即配备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机构,同时制定全面、详尽的研究规划,从材料工艺到工作原理,都不放过。
1958年,凝聚了宗一郎几多心血的第一辆赛车终于诞生。
1959年,首次参加TT大赛,在125ML级别中宗一郎取得第六,1961年获得冠军。本田宗一郎终于把理想变成现实。这意味着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打造“本田帝国”
本田宗一郎从创业伊始就一直关注海外发展动向,他立志要把公司办成一个世界性的公司,所以准备创办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海外分公司。
1959年,首次参加TT大赛前,美国本田技研工业公司成立了。
当时,美国也是一个摩托车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虽然产销量并不大,但哈雷摩托车技术水平高,世界闻名,比本田要高一筹,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同时,因为美国已普及汽车,人们很少驾驶摩托车,只有少数狂热者才购买并使用摩托车,因此,开始两年美国公司经营困难,销量很少。
宗一郎认为要把摩托车从狂热者手中解脱出来,成为连妇女也能驾驶的普通交通、娱乐工具。他要彻底改变美国民众对摩托车的传统观念。
首先,他把销售权委托给没有摩托车销售经验的运动用品商店,把它作为消遣工具出售。然后,宗一郎采取了强大的宣传攻势,进一步改变人们对摩托车的认识。他在美国畅销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展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形象宣传逐渐深入到美国社会各阶层,本田摩托车开始畅销了。
然而,宗一郎认为摩托车的更大市场在欧洲。1961年6月,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在西德汉堡建立了它的第二个海外据点。1962年和1964年,又相继成立了“伦敦本田技研工业分公司”和“法国本田技研工业分公司”。这些公司都是销售服务公司,以整个欧洲为服务对象。
在欧洲成立的第一家生产工厂是1962年成立的“比利时本田技研工业分公司”,它的建立意味着本田技研已打进了技术先进的欧洲腹地。
尽管刚成立时有亏损,但却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情报,同时扩大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在欧洲的影响,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从此后本田技研不断地进行海外扩张,逐渐建成一个世界性的跨国集团公司。
涉足汽车行业
聪明的宗一郎知道必须走多元化产品战略路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摩托车获得成功后,他开始涉足汽车生产。
1961年,他开始研制高性能赛车,并准备参加世界汽车业最高水平的F1大赛。尽管没有像提出参加TT大赛时那样遭冷眼,但人们仍说:“摩托车虽有了点成绩,汽车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吗?”
第一次参赛,结果很糟糕。宗一郎并不气馁,他分析不是发动机不好,而是经验不足。他鼓励大家说:“99次失败后必将在最后一次取得丰硕成果。”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获得了冠军。这一胜利,意味着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正在本田的汽车事业不断发展的时候,1970年12月,日本公布了“马斯基”,即限制汽车排放废气法。该法规最早是由美国人马斯基提出的,日本人借鉴实行,但它的废气排量规定值为美国的1/10,非常严格,对于汽车厂家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要通过“马斯基法”,关键要开发出合格的发动机,汽车生产厂家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关键在此一举,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宗一郎亲临第一线,指挥开发研究工作。他和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经过反复的试制,终于在1972年10月,成功地开发出符合法规的CVCC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成功赢得了诸多荣誉,并受到美国环境保护局、全美科学协会的高度评价。
1973年,本田公司正式采用CVCC发动机生产“西比古”轿车,第二年又推出“阿科德”雅阁轿车,顾客接踵而来,应接不暇。
本田宗一郎这个发明天才获得过许多殊荣,除多次受到日本政府表彰奖励外,1971年荣获意大利总理产业奖,197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0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荷利奖,被誉为“日本的福特”,1989年被美国底特律市“汽车殿堂”表扬等等,举不胜举。
但与多数日本企业家不同的是,他的经营理念也是先进的,1973年,刚刚66岁的本田宗一郎选择退休,把位置留给后来的年轻人,而这个接班人不是自己的任何亲戚,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专家,这件事惊动了这个世界!
本田宗一郎说过:“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当要降落的时候,能够平稳地落地。如果能被赞为名驾驶员,那就再好不过了。”确确实实,本田宗一郎是个“名驾驶员”。多少次困难挫折,他都在紧急时刻平安度过,他和战后的日本,一起走过了经济腾飞和辉煌。
1991年8月5日,为世界汽车业留下了光辉一笔的本田宗一郎去世了。他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传奇,笑着离开,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编辑/若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