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物流发展浅析

2009-05-23 11:05
经济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农村

钟 杰

摘要:深化流通改革,加快农村流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长期制约农村流通的物流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突出表现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信息体系不健全、流通主体规模小、市场化及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市场管理滞后等方面。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村流通要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主体,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及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发展农村物流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强求一律,打破农商分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提供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

关键词:农村物流新农村建设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3-17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引导第一产业自身的升级及其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演进。在国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工业化方式受限于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正是提高农产品增值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及消费水平低,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2005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来实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到1995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到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占全国2/3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1/3。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农村市场规模过小、农村消费不足,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问题。

2农村市场流通的地区差距逐步拉大。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产地和销地,市场流通建设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逐步拉大。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市场流通东大西小、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医发展较为缓慢;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等农产品集中消费地区,批发市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配送、零售网络比较健全;而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比较差。特别是中部粮棉油、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交通、通讯和市场交易条件差,发展明显滞后。

3流通方式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杂食店仍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为70%以上,而我国平均只有6%。

4农村生产流通信息体系不健全。我国广大农产品生产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甚至连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不易获得。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我国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只有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由于不同企业和监管环节具有不同的标准体系,不同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对流动的农产品的控制和监管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使下游机构或最终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生产情况等上游监管信息进行回溯性反馈,上游机构也无法对农产品流向进行跟踪,监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同时,由于农产品供应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导致了农产品交易的高成本、低效率,不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产品安全质量监控。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信息,不能根据相关信息安排生产,导致了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

5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大多数农户自己销售产品或卖给个体商贩,只有极少部分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大多是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农民合作经纪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

6农村产业化程度低,物流过程增值能力弱。从农产品产业化整体来看,我国对农产品生产非常重视,投入较多,但产后投入明显不足。如果能更多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大力提升物流过程增值能力,将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7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物流环节浪费严重,成本高。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据调查。我国目前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70%。与此同时,由于流通技术的滞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5%的水平。

8农村市场管理滞后。农村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区市场布局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有的地区市场建设严重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使农村成为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当前我国农村流通存在的突出矛盾

1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廉价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商品价格在

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第一要素,而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2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最基本的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实现。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很难主动流向农村。

3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地域广阔、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由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地处偏远,难以保证连续有效的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损害,对商业资本介入造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三、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建设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推进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各级政府在资源和政策上拥有许多优势,可给农产品物流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首先是财政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仍然非常有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人逐渐增多。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尽快解决。其次是政策支持。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产量大幅增长时如果农产品物流企业收购能力不足,便会引起价格大幅度下跌,从而导致农民收入总量下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建立一整套农业收购政策。

2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交通、通讯(信息)和物流等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对农村流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制约作用。一条道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一条信息可能带动一个乡镇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当今的我国,这样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亟需由政府出面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共用数据库,以实现信息和物流资源的共享。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加快推广和实施的过程。

3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一是大力推广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以产业化推进市场化。农业产业化通过劳动密集和吸纳知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减少流通风险和增加收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产业积聚和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往往要求流通活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包括生产性服务和更全面便捷的生活服务。在农业产业化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会出现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的市场或市场集群。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和发展,在农村减少了中间产品之间的商流活动,扩大了原料采购和产成品的流通规模。对物流活动的质量和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显著提高流通的效益和效率。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产销联系非常密切,而在我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销之间经常出现“断裂”现象。这种购销之间的不确定性使买卖双方增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然,建立和加强大宗农产品产销间的直接联系,可以明显地提高流通效率。这种产销“直通车式”的流通方式,尤其适合大宗农产品的规模交易,它能使我国农产品从“游击式”的交易向稳定的购销关系转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有必要由政府承担初期启动工作,然后逐渐过渡到以企业和农民流通组织为主,产销双方在合同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增加产品的用性,共同投资研发新产品,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运输模式,利用信用担保和预存定金等办法增加对各方行为的约束性,以确立真正的诚信合作关系。四是加快流通组织创新步伐,传统流通组织都应积极创造条件改造成现代流通业态,通过配送中心和连锁店形成网络,降低流通成本,方便农民群众,杜绝假劣产品,改善农村购物环境。

4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主体。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给予机构登记、经费等方面的便利。二是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三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四是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五是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商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流通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构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流通组织体系。

5加快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是一项强国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利用标准的制定来促进农产品销售,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当农产品出现问题时,有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就便于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监管部门的违规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监管执行都存在许多缺陷,这种状况使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时深陷困境。为此,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部门必须共同努力,刻不容缓地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制度。

6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映机制。二是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急需推动建立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给予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除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

四、农村物流发展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促进农村流通发展。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购买力和消费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农村的流通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城郊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一

些先进的零售业态有可能较早引进,并具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大量存在而且仍然有生命力的还是农民办的小型杂货铺。实践表明,如果当地农户平均收入水平过低,即使政府拿出大笔的资金把“超市”开办起来也难以为继。与此相关,发展农村流通必须解决如何对待批发市场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为了所谓市容市貌,不允许农民进城出售农副产品,把一些城市“农贸市场”强行改造成为“超市”,即所谓“农改超”、“农加超”。这实际上超越了我国多数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其结果是既限制了市民消费,也不利于农产品扩大销售。在我国还没有达到在广大城乡取消“批发市场”的历史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为农民提供更为有利的流通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实行行政管制。同时,要照顾农民的消费习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在农村办流通企业,有必要入乡随俗,适应农民既卖又买的习惯,提供又买又卖的服务。这就要求改变城市商业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的严格分工分业的模式。在农村,要学会并善于开展这种“双向交易”。

2打破农商分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展新农村建设,引起了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方面对农村流通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现实中存在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问题。这就提出一个如何统筹协调,有效使用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既提倡平等竞争,又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国家财力有限和农民购买力水平不高的现实条件下,要争取做到既切合实际又务求实效,也应该提倡纳入统一规划,开展相互合作。

3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提供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当前农村流通欠发达和存在假冒伪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缺乏必要的金融、保险服务密切相关。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的周期较长,农民只有在农产品收获上市后,才有现金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的应急之需,有时农民不得不用赊销方式从个体商户那里购进质量不合格甚至假冒伪劣的农用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而一些设在乡镇的比较大的农资企业由于担心存在资金风险而拒绝赊销。据笔者调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因此改变这种流通困境,亟需在农村开展金融、担保等服务。而且要有相关的农业保险服务与之配套。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城乡流通共同发展并融为一体的过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今后我国流通现代化的主战场在农村,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我国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伟大任务。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流通农产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