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危机的企业微观层面的思考

2009-05-23 11:05代碧波
经济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机遇危机

代碧波

摘要:在危机面前,党和政府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努力为中国企业创造条件,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加速结构调整的一个机遇,不能仅依靠政府,中国企业应该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加速淘汰自身落后的生产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从微观层面迅速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应利用好危机中的机遇,在危机中增强和积蓄企业发展潜力,从而在经济复苏时候时能够比别人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3-030-02

一、引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逆转。这一判断为2009年的中国经济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从而使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宏观调控的主旋律。而要使这样的宏观政策目标支配起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社会,离不开整个中国企业在微观层面的贯彻执行,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同欲意味着上下一心,意味着认识的一致和行动的协调。“危机不能逆转机遇”,这种辩证的危机观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整个中国企业传达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从世界观的层面表明了中国企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应有态度和基本立场。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将饥渴的目标直接瞄向4万亿的投资。瞄向政府宏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倘若将机遇的理解局限于此,则大错而特错,除了宏观政策的直接受益外,这些政策还会通过相应的连锁传导机制产生众多间接的商机,而探寻并把握这些商机还需要中国企业各显其能了。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1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各种深层次矛盾的总爆发。经济回落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是经济结构必须调整。经过这场全球经济动荡,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各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也会重新“洗牌”。几乎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和各国政要都认为中国是战胜这场金融危机的一支中坚力量,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站在一个有利的地位。凭借中国巨大的内在需求、凭借中国金融系统较好的经营状况、凭借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凭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的财政能力,以及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把眼前的危机转化为机遇。

2中国企业面对的困境和机遇分析。(1)中国企业面对的困境。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受了来自雪灾、地震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由于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飙升,下游行业需求持续疲软且产品价格滞涨,直接导致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从微观层面上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给企业直接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三:第一,通过挤压泡沫,企业价值处于低洼阶段。第二,企业的资金受到影响,融资困难。第三,外部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客户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大。重要客户可能一夜之间倒闭。(2)中国企业面对的机遇。经济回落,企业感受到的是市场约束增强,优胜劣汰作用强化,两极分化进程加快。实际上,市场红火时。企业充满机遇:经济回落时也同样存在机会,甚至企业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了,想到了,也可以做了。在当前的危机之中,至少潜藏着以下发展机遇:第一,危急之中,好的产品依然畅销,因此危机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机遇。第二,危机会逼迫企业节约开支,因此是加强企业管理,强化成本标准,提高企业效益的机遇。第三,危机会导致企业优胜劣汰。因此是企业增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的机遇。第四,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机遇。第五,危机中的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加强管理,练好内功,是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机遇。

三、中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领导层要总揽全局,以前瞻性思维、以进取的姿态,发现机遇、利用机遇,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组建企业联盟、寻求外力帮助等措施展开自救互助,共度难关。

1转变投资方向。每一次金融危机,政府都会对相关行业进行巨大投入,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过了预期。2008年10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8.2%,远低于预期和9月的11.4%和3月的17.8%。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约4万亿元,目的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面对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投资热点和投资机会绝不匮乏。铁路、汽车、煤炭及其相关行业必定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和机会。企业抓住这次机会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正好适应了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布局。

从微观面来说,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处于价值低洼.企业核心能力强弱、业绩好坏浮出水面,优势企业正可以抓住机会,通过横向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得到长远发展。

2开辟新兴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寒冬。在市场总体一片低速中,许多企业希望另辟蹊径找到出路。世界经济衰退的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显现的生机更加吸引了出口企业的眼光,加大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成为摆脱困境的方法之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能找到中国生产力发挥潜力的地方,如俄罗斯的轻工产品是短线,而中国在这一领域是长线,如果能改变国际市场竞争策略,将生产销售置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考虑,企业发展空间很大。以义乌企业为例,2008年义乌市场玩具销售出现下滑。1~7月份销售额下降20%,主要是欧美市场购买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义乌玩具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中东等国外新兴市场,有的厂家为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消费心理,调整玩具上的图案、颜色,玩具上的文字也开始出现俄文和阿拉伯文。8月份之后,随着俄罗斯、印度等国采购高峰到来以及圣诞节临近,新兴市场玩具出口出现反弹。义乌玩具对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的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美市场订单减少带来的损失。从商务部统计数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看,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由此可见,企业应该具备全球眼光、世界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风险。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危机,有实力的外贸制造企业也开始瞄准国内市场。以宁波开发区前程进出口公司为例,其原来主要向欧美市场出口厨具、家居用品、不粘锅等产品。欧美市场萎缩后,前程公司开始组建内贸团队,以长

三角市场为跳板走向全国市场。

3加大企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从改革30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存在着众多的高耗能、高耗资源的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变化。目前在中国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非常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小,劳动生产率低。这次危机,给中国企业上了一课,对于一些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要加快转产转型,利用外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走上升级之路。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增加,那么受限于资本、劳动投入边际回报递减,经济增长最终将出现停滞。经济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地增长,最终必须通过技术进步的手段来实现。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吃饭”的代工企业。进一步,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出口型的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的行业。主要是因为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所以,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企业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着力为企业创新提供内在动力;还有企业应积极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

4提高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要增加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借机提升自己经营管理水平。在比较日本与欧洲企业的生产力差刺时。美国的研兜表明:日本企业对欧美企业长达近20年的竞争优势,源来在于日本企业的管理能力。丰田公司能够打遍全球的竞争对手,并不是靠人的技术达到了,而是靠精益制造,它们的质量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丝丝入扣。因此,中国中小企业的种种困境,从管理学上说,真正的原因是管理粗放。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于无效动作,由此可见内部挖掘的重要性,内部挖掘是中国企业管理升级的大道。

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首先要收缩战线,攥紧拳头,要采取强化财务管理和现金流管理,改进采购和库存管理,砍掉多余的账户。卖摔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不仅是渡过困难时期的必要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其次,狠抓精益管理。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现在强大的市场压力正逼迫企业苦练内功,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四、结论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严峻的经济形势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此时企业以什么样的理念、怎样的精神状态,做出怎样的决策和行动,将决定自己的未来。危机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在此处产生“危”,也必然会在彼处制造出“机”,在举国协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将危机视为一项世界级的一次大体检,视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修课,视为锤炼企业筋骨的炼钢炉,既要眼睛向外以探寻机遇,又要眼睛向内以修炼内功,能如此,才不至于枉费这场金融风暴带来的血与火的洗礼。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面对田境。这并不可怕,但是要让企业摆脱困境,不能仅依赖于政府,企业应利用好危机中的机遇,通过转变投资方向、开辟新兴市场、加大企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在危机中增强和积蓄企业发展潜力,从而在经济复苏时能够比别人更好更快地发展。

责编芝荣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机遇危机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