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霞
一、主动学习的意义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价值引导”。教师的教学不能只立足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是教师无法废弃的“金科玉律”。教师的教学应该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这个途径,很好地渗透过程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从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理念的深刻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下列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主动学习,应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
1、具有良好的基础
学习新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应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我们可以设计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如“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如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
2、保持持久的动力
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的“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题海战术,教师陷在作业堆里,师生双方负担过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接受现代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转变的核心是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通俗地说:“就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凭兴趣或好奇心去维持主动学习是很难持久的。如在教学“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一节时发挥“情境驱动”的主导作用,晶体的立体结构只在书本平面上画出,既单调又乏味,枯燥呆板的记忆方式会使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毫无意义,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多媒体中3DMAX则可以把各种晶体活灵活现地制作出来,学生可以看到生动逼真的Na原子的立方体结构,Cu、Ag等金属原子以最紧密堆积方式形成的立方体结构,TiO2的四方结构,石墨的层状结构,CO2分子通过分子间力结合而成的立方结构晶体等等,再配上立体结构的旋转、透视等,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知识的熏陶,以其丰富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作者联通:251900山东省无棣县无棣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