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涛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东桑西移的发展趋势。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传统养蚕化工多,劳动强度大,已不再适应农村的现状,现在正在推行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中的大蚕一日二回育技术,为了模索大蚕一日二回育饲育技术,更好的指导农村养蚕。2008年早秋在我所设置了三个不同温度,进行大蚕一日二回育的试验。以掌握不同温度与蚕生长发育和食桑量的关系,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蚕品种
贵蚕一号,蚕种数量为3克,每区1克,共设三区。
(二)温度设置
三区分别设置23℃、25℃、27℃不同温度。
(三)处理方法
小蚕期1~3龄采用全防干薄膜覆盖。按一日二回育的标准要求进行饲养。4龄采用半防干(上盖下不垫),4龄起蚕每个饲育区分别数1800头蚕,分设三个重复小区,每个重复小区600头蚕。分别称量给桑直至上蔟。除温度不同外,其余饲养条件相同。
(四)调查项目
a、龄期经过;b、食桑量(用桑量-残桑量);c、四龄眠蚕和五龄熟蚕体重;d、上蔟头数,结茧头数、产量、茧质。
二、结果与分析
(一)温度对龄期经过及食桑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蚕生长的这三个温度内,温度升高蚕子龄期经过缩短,用桑量减少,而食桑量反而增加的趋势,但以25℃饲育区最好。以23℃和25℃比较,每升高温度2℃四龄期经过缩短12小时,五龄期经过缩短16小时,23℃四龄期用桑量增加3.1%,食桑量减少1.6%,五龄期用桑量增加3.2%,食桑量减少1.1%;以25℃和27℃比较,每升高温度2℃四龄期经过缩短10小时,五龄期经过缩短10小时,27℃四龄用桑量减少2.0%,食桑量减少1.3%,五龄期用桑量减少0.9%,食桑量减少1.7%。从本试验看,四龄期用25℃或27℃的温度饲育比用23℃温度饲育食桑快,眠期整齐,不分批,而用23℃饲育食桑慢,从见眠到眠齐的时间长,且分批多,前后相差7h,给操作带来不便。因此我认为四龄期虽属大蚕期,但在生理上还处于小蚕,在饲育的适温范围内,适当偏高温度(最好25℃)饲育,对蚕儿的生长发育,四龄的眠起整齐有好处,特别是一日二回育给桑时间长,温度偏高有利于蚕儿食桑增加。
(二)温度对蚕体重与减蚕率的影响(见表2)
四龄眠蚕体重以27℃饲育区最重,比25℃饲育区增1.3%,以23℃饲育区最轻,比25℃饲育区减少2.5%。这表明蚕儿的食下量与眠蚕体重呈正相关。五龄熟蚕体重以25℃饲育区最佳。结茧蚕、病死蚕27℃饲育区与25℃饲育区差异不大;而以23℃饲育区最差,比25℃饲育区病死蚕增加1倍多,不结茧蚕增加3倍。
(三)温度对茧质的影响(见表3)
表3所示,大蚕一日二回育以25℃饲育区成绩最好,23℃饲育区最差,23℃饲育区比25℃饲育区产量低3.11%,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降低2.67%、6.83%、2.37%。而27℃饲育区与25℃饲育区相比产量低8.52%,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降低8.77%、4.63%、6.54%。从理论上分析温度主要影响了丝蛋白的合成及体蛋白各丝腺蛋白的转移。五龄蚕从桑叶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在丝腺和其它蚕体组织中的留存率随饲育温度的升高、龄期的经过而增加,蚕体组织中的留存率则相反,随着龄期的经过而减少,以低温饲育时的留存率大,从本试验看,其临界温度25℃左右,其转折点为五龄第四日前后,所以25℃温度饲育有利于丝蛋白的合成和蚕体组织蛋白向丝腺蛋白质转移,促进了丝腺成长,使全茧量、茧层量增加。
三、小结
(1)大蚕1日2回育以25℃饲育区最为理想,在此温度下,蚕的生理活动正常,生长发育齐而快,体质强健,能生产出量多质优的蚕茧,同时能节约用桑和劳力。
(2)大蚕薄膜一日二两育技术要求高,在推广时应根据蚕期、品种、环境温湿度灵活掌握。
(3)一日二回育蚕座面积比普通一日三回育增加20%~30%,由于给桑间隔时间长,必需超前扩座,做到蚕头稀,蚕座匀。
(4)大蚕薄膜一日二回育(上盖下不垫),给好桑后即盖上薄膜,给桑前半小时揭去盖膜,盖膜应略大于蚕座面积。
参考文献
[1]罗朝斌等,蚕台少回育及配套技术的应用。蚕学通讯,2003(1):32~35.
[2]金启明,大蚕少回育试验与应用。蚕桑通报,1998(2):34~36.
[3]严可建等,秋期大蚕期条桑一日二回育试验,蚕桑通报,1998(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