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杰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文化形式还仅限于一些传统的娱乐形式,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次的特点,并寻找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问题所在,进而从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发动农民参与热情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村文化;农民观念;特点问题;改善措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1.农村文化总体状况及特点分析
1.1 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贫乏
基础设施滞后,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活动大都以看电视、打麻将等家庭娱乐为主。舞龙、舞狮、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是集市、庙会或逢年过节才开展,且由于其形式落后,受众已大量减少。由于农村文化活动贫乏单调,且缺乏新意,致使一些不良风气有机可乘,一些地方陋习盛行,封建迷信抬头,赌博趋于泛滥。
1.2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发展滞后
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以家庭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农村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草根儿文化”如自编自演的戏班、春节前后的在农村串演的秧歌队、舞狮队已不多见。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浪[2]。
1.3 农村文化处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时期
农村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冲击,农民对农村传统娱乐形式的兴趣逐渐消失,但由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化、城市化的追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新的文化娱乐体系还未形成,因此他们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物”,成了文化荒漠中的“无家可归之人”。既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3],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会盛行。
2.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比较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下。根据200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总计乡村从业人员50387.3万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87%,小学程度占27.23%,初中程度占52.22%,高中程度占10.25%,中专程度占2.37%,大专程度以上占1.06%。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38%,而有86.32%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都在初中及以下[4]。
另外,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信息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着农民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低下和信息闭塞致使大多数农民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和观念。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使有些文化活动在农村难以开展,其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按国家规定,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县城要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要有文化站,这属于公益文化事业,是国家的规定动作。但多年来,由于我们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等情况。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对城市文化投入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6%,全国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27元。而且在“村财乡管”的制度下,大部分农民不知道有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由于资金不足,现在不少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太差,县城图书馆、乡镇的文化站都不健全。目前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有的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即使有这些设施的很多乡镇,农村文化站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萎缩、滑坡现象,大部分文化站设在乡镇政府、村委会院内,成了内部活动室。有的文化站设施被任意挤占挪用,造成文化场所日益缩小,甚至阵地丢失;有的文化站只有几张桌子,多年来未购置图书、乐器及体育器材,甚至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致使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弱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文化基础设的不健全,极大的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
2.3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地区文化系统机构建设滞后,县城两馆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姚凯伦在分析目前有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说道。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导致专业文化人才外流,加上老一辈农村文化艺人的相继辞世,新一代农村文化艺人短缺,基层文化站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龄化现象。文化站正式人员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个别文化站至今还没有正式专业干部,加之近年来各项训练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老年农村文化艺人的相继辞世,后备农村文化艺人的匮乏,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3.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们必然会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就要求人们要具有相应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根据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要大力普及现代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技能,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疏通农村的信息渠道,使农民及时了解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开阔农民的视野;发动社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结合农村传统节日和平时重要活动,举办能够体现农民优良传统或具有时代精神的、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新道德观念,增强抵制不健康文化的能力。
3.2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资金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才能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要建立包括政府拨款、融资、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政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公共文化产品,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养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企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并大力引进外资。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如活动中心、村广播站、村图书室、棋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形成联动文化、中心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带动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
3.3 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等不良风气就盛行。许多农村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大硬件设施投入,同时也要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的文艺作品。”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角也是农民。农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与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有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儿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J].求实,2008,6.
[3]徐晓军,张必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J].学习与实践,2008,8.
[4]王凤青.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