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 王春雨
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原乡西郊村地处松原市郊,全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公顷,有3个自然屯,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69户,人口2077人,劳动力478人。村办企业3家,有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一所合资办学的封闭学校,3个蔬菜生产等专业协会。西郊村于2006年被确立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年被确立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经过了三年左右时间的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西郊村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都位居全市前列。几年来,西郊村在坚持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了双丰收。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松原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村委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吉林省和松原市“精神文明先进村”,村支部书记杨兴义同志多次被评为松原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授予省市“创业先锋称号”。2007年西郊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松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2008年被松原市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村”。
西郊村本着“发展经济依靠村民,发展经济为了村民”的思想,在狠抓经济发展,增强集体实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把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几年来,村集体在新农村建设上舍得投入,舍得花钱,累计投资达2200多万元,硬化村屯道路18公里,铺设排水管网14公里,全村自来水、程控电话、有限电视入户率都达到100%,宽带网络入户率达25%。村里农户燃气由村里免费供应,45岁以上村民分期分批免费到北京参观旅游。入学子女按学历享受助学金,高中500元,大学2000元。60岁以上的村民享受养老金,80岁以上的老人和军烈属享受慰问金,为过世老人的家属发放殡葬补贴。西郊村为了消除城乡差别,让村民真正享受城市生活,从2006年开始,着手进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规划建设新农住宅小区,计划建住宅楼13栋,到今年年末所有农户都集中搬到小区楼房居住。现已建成3栋住宅楼,入住216户,其余10栋楼正在建设中,年底前全部建成并入住。
通过调查和对近几年西郊村经济发展的分析,西郊村的发展模式可以归为村集体自我发展型。西郊村的发展,是依靠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有个好的领导班子,在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群众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点是非常明显,就是指向性强。发展方针一旦定下来,那么以后所要走的路的方向就确定下来。村集体可以明确制定任务目标、方法、措施,规划自己村子的发展道路。除了指向性强,另一个特点就是弹性强。在处理实际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在实际中,就事论事,因地制宜。由于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那么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事物就显得很必要。每件事的制约因素都很多,而且不确定。只有在掌握了整个村子的整体规划方向,才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修改不适应、不对路的地方,为村集体的经济发展让步。
近年来,西郊村为了发展本村经济,始终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西郊村领导班子始终认为只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也是西郊村一直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所以说有了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给村子的整体发展指明方向。这也就充分的体现了村集体自我发展型发展模式的特点。
在西郊村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首先,加快农民与城市的融合。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其次,继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确保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配套。新农村建设应是长远的任务,而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则应该是新农村建设最先行的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新农村建设,必须让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让农民真正的学习思想道德、科技、技术。只有思想和文化教育上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寻找经济突破点。最后,要正确认识企业带动农户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每个企业也同样在激流中拼搏。每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都会带动一些农户,一方面是这样企业有了固定的原料来源,另一方面是政府给予了一定的引导。这样,的确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依靠于企业的带动。每个企业也同样在竞争中,难免会有效益上的波动。这样,农户的收入也会随之波动。所以,发展农村经济,主要的还是靠农民自己的发展,企业带动只是一部分。如果完全依赖,一旦企业有了麻烦,农户又要重新思考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