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摘 要:栗疫病的防治应从栽培管理入手,增强树势,以提高树体抗病性。以营林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颉颃剂治疗、修复病斑为主导,以化学防治为辅助手段,引种时严格检疫,防止栗疫病的扩大与蔓延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栗疫病的发生。通过3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病情指数下降率达70.2%~84.6%,树干病斑愈合率达100%,在防治的当年实现了增产增收。
关键词:栗树;栗疫病;白粉病;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20-02
1 栗疫病及其防治方法
板栗疫病,又叫干枯病或洞枯病,是对板栗树最有威胁的病害。板栗幼树和结果树的主干及侧枝均可受害。病树最先在伤口附近出现小规则的褪色、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略隆起,呈水渍状,然后向四周扩展,病菌扩展到的枝干部位呈小均匀隆起,严重时出现成段的肿大和隆起,尤其当树皮失水以后,更为明显,可见到枝干成段枯死。后期病部树皮干缩开裂,此时剥开树皮可见有白色或黄色菌效层,若病部围绕树干周围,则可导致病部以上部分枯死。5~8月间,病枝上可见有许多点状突起,雨后点状突起的开口处挤出橙黄的分生孢子角。病原为典菌,属于囊菌亚门、球壳菌目、栗寄生内座壳菌。为世界性栗树病害,本世纪初曾使欧美各国的板栗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我国各栗产区均有危害,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1]。
1.1 症状
栗疫病主要为害枝干及主枝。发病初期枝杆退绿,并逐渐变为黄褐色圆形斑点,而后发展成较大的不规则的红褐色斑块,逐渐扩展至整个树干,病部组织松软,内部湿腐,有酒精味,中、后期失水干缩,潮湿的皮下有淡黄色卷须状孢子角。植株发病后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和质量,严重的使整株树枯死。
1.2 病原
栗疫病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腐皮壳科、内座壳属。子囊壳瓶状,颈部色黑,下部色淡,子囊棒状,子囊孢子双孢无色,椭圆形或卵形,分生孢子器圆柱形或卵圆形,单孢无色,分生孢子器圆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器无色,该菌为兼性寄生菌。
1.3 发生规律
栗疫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栗树萌芽后,病菌开始活动,通过伤口侵入。在辽宁省4~5月开始发生,6~7月间最为严重,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栗树枯干死亡。发病与冻害和树势有关。
据日本奥山哲介绍,此病在日本从春季3月到秋季的10月都可侵染,但最盛时期在8~9月,除主要为害树干和主枝外,还为害球果和根系。使总苞皮、坚果的果皮和果肉变褐,根部被侵害后,使根系出现赤色褐色的斑点。病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4.0,PH值为5.5以上时病菌停止繁殖。
密植园、土壤较瘠薄地块发病较重,清耕栽培、园地过干过湿、树势衰弱都可造成发病率高,在诸多因素中树势衰弱是主要原因。
1.4 防治方法
(1)减少和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入,在可能有连续几日睛天的情况下进行嫁接和修剪,严格嫁接后的抚育管理,伤口及时用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等药剂消毒保护;冬夏日可用石灰水将树杆涂自,以防日灼和冻伤,同时对蛀于害虫也有防治作用;此外应注意避免机械损伤和牲畜糟踏产生的伤口[2]。
(2)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缓坡和旱地营造板栗林。
(3)加强抚育管理,适时除草施肥,使栗林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
(4)当树干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褪色病斑或褐色病斑时,及时用刀刮除病皮,用402抗菌剂,加水200倍涂抹,每20天一次,连续3次。或刮除病皮后,用钢刷重刷创口,刷后用1∶10食用碱水溶液消毒,效果较好。
(5)病死树或严重发病的濒死树宜及时伐除,并烧毁。此外,凡管理好、长势好、对零星发病树治疗及时的板栗林,发病会轻。对已较普遍发病的栗林,若及时治疗,可使病情逐年减轻,树势也可恢复和增强。
2 白粉病及其防治方法
引起白粉病的白粉菌有两种,均属子囊菌亚门。发生于叶正面的为Microsphaera Salmon,闭囊壳内含4~8个子囊,子囊孢子椭圆形,附属丝5~14根,呈二叉状分枝2~4次,末端分枝卷曲,其无性阶段分粉孢霉(Oidium);发生在叶背面的自粉菌为Pyllaclinia roBoris Blu,闭囊壳的附属丝为球形,其无性阶段为拟卵孢霉。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年4~5月间释放子囊孢子,侵染嫩叶及新梢,在病部产生白粉状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里可多次侵染危害,9~10月又形成闭囊壳。
2.1 危害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栗苗及幼树的嫩梢和叶子,染病初期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块状退绿病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粉状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秋季病斑颜色转淡,并在其上产生初为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小颗粒状物,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嫩枝、嫩叶被害表面布满灰白色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幼芽和嫩叶不能伸长,形成皱缩卷曲、凹凸不平的情状,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落叶。发病以1~2年生苗木最盛,其次为4~7年生幼树,10年生以上大树发病较少[3]。
2.2 防治方法
(1)清除有病的枝梢、树叶,以消灭或减少越冬病源。
(2)4~6月发病期间喷洒硫磺粉或波美0.2~0.30石硫合剂,也可喷洒波尔多液和20%粉锈宁2000倍液,均可抑制发展。
(3)喷石硫合剂,在休眠开始后,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冬季修剪,去除病虫枝、叶,集中烧毁,然后进行树干涂白;在休眠即将结束前喷5Be0的石硫合剂1次,萌芽后及时喷1次0.2-0.5Be0的石硫合剂1次。
(4)消灭邻近病源,在板栗树生长过程中,注意控制邻近板栗园、野板栗园(株)及茅栗园(株)的病菌传入。可有效消灭病源、减轻危害,防止白粉病反复发生。
(5)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控氮增磷钾,使年施氮磷钾全年的比例保持在2∶1∶1左右,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在提倡科学施肥,优化施肥的前提下,针对土壤普遍缺乏硅元素,在每年旱春,根据树龄施入相应量的硅钙磷肥。对确已病的危重幼树予以铲除烧毁。
参考文献:
[1] 方颖.板栗疫病的防治[J].新农业,2008(11).
[2] 李贻林.板栗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林业,2004(5)
[3] 张海宾.豫南板栗幼树白粉病的防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