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专题报道之三 以构建支撑服务平台为基础重构国家继续工程教育体系

2009-05-21 10:09黄荣怀李玉顺张晓英
继续教育 2009年5期

黄荣怀 马 丁 李玉顺 张晓英

摘要:工程科技人才在推动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更需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经济的浪潮、现代工程的发展、工程师成长规律使得工程科技人员必须获得持续的学习。由政府投资建设职训基地及支持服务平台,实现职训基地、高校继续工程教育、企业内训、社会性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并存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是满足继续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思路,也是“重构”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继续工程教育;职训基地;支撑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球范围内被称为知识革命的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并呈现出下列趋势:一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知识发明和知识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明显缩短;二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三是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无形资本(如教育、研究与开发、软件等)的投资已经相当于物质资本的投资;四是创新和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五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等。

知识革命对工程科技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工程技术的工作要求他们在大学工科院校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及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软件行业为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取得了较快发展,庞大的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建设。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由“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的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组成,但软件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及其继续工程教育之间的定位关系、整体体系、法规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软件从业人员的结构呈现“橄榄型”结构,中端人才总量大,高端人才及低端人才短缺,造成了我国当前软件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优化软件人才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与结构;其次,软件人才的继续工程教育环境混乱,认证等级缺乏规范性、严肃性,高昂的继续教育费用阻碍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充电和更新的机会。

二、现代工程师的养成与继续工程教育

现代工程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工程综合。工程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技术系统本身以及系统与其环境的接口,从技术系统本身看,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本身就是跨学科的,而且是科学、技术、工程在更高层次的结合,现代工程设计与工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正在逐步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涉及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诸多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从技术系统与其环境的接口看,现代工程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工程,要求现代工程师不仅要懂得工程技术,还要懂得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便使科学、技术、工程更好地为人和社会服务,并能够在诸多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地域、资源、人口、心理等限制因素条件下正确地处理工程问题。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工程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越某项工程能否完成,而必须关注它是否经济,会引起什么社会后果等等。美国工程院提出了2020年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使其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际的体验三个环节。学校工程教育所培养的只是人才“毛坯”,合格的工程师还需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继续工程教育才能“成型”,这是因为院校教育发展相对平稳,有滞后效应,且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于全面发展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内涵特点决定了工程师所必备的能力养成需要依赖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图1表明了合格工程师的养成一般所需的时间和阶段。

如图1所示,工程训练是工程师养成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高校和企业在工程训练中应该分别担当什么角色尚未得到广泛共识。宽口径与厚基础之间的矛盾,学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紧缺的矛盾,理论知识丰富与实践训练少的矛盾,专业内涵扩大与社会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都显现出工程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继续工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搭建桥梁、缓解矛盾,也是沟通衔接各类教育和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继续工程教育除了成为工程师之前的教育,还包括成为工程师之后的教育和转岗教育。当前成为工程师之前的教育因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引起社会关注较多。然而成为工程师之后的教育和转岗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半导体行业专家说:科学型人才25岁~35岁能出大成果,但工程型人才一般40岁至45岁才能出大成果。图2给出了工程教育关注度分布调整的建议,即:

“重心后移”,这并不意味着不再关注院校工程教育或者追求平均,而是把关注做些适当均衡,在安排新的资源时可以稍向继续工程教育阶段倾斜,从而使两个阶段的关注度差异变小。

三、继续工程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继续工程教育的需求强劲,人们受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新技术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增强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仅以中央电大的自考为例,在职人员逐渐成为自学考试的主体,传统学历教育与新兴非学历教育的相对比例正发生显著变化,学历教育规模有所下降,而非学历教育规模提高。人们受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逐步从“学历教育”过渡到“在职培训”,从“岗位培训”到“证书培训”,相对于组织需求,培训的个人需求的比例不断升高,如图3、图4所示。

(二)继续工程教育已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

面对着巨大的继续工程教育需求,多种机构都在提供继续工程教育培训。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而言,有下列趋势值得注意。

1、高校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以远程教育为突破口,面向行业、企业的继续工程教育稳步增长;结合新技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服务得到长足发展;电大系统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稳步增长,并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途径。

2、各类企业开展的企业培训存在差异

外资企业都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大型的内资企业也在摸索形成自己的培训体系。而中小型的内资企业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依赖于社会性培训机构。

3、国家软件园区/国家集成电路基地开展的培训正在起步

当前,全国各类规模的软件园大约有70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7家。软件园区/集成电路基地在功能设计上都设有培训中心,它们整合行业资源,在找人、选人、培养人等环节上为企业排忧解难

4、以各部委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国家开展了系列培训计划

在继续工程教育领域,以部委、行业协会牵头的继续教育工程给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带来了深刻影响,如原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商务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科技部发起的“213培养计划”等。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是对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进行的探索。

5、IT培训市场巨大并逐步规范

开展继续工程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发展,实际上,前面各类主体所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同商业化的社会教育资源密切联系。随着用户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市场机制驱动下的培训品牌已卓越成长,IT培训市场如火如荼。同时,在市场机制驱动下,IT教育与培训服务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企业培训定制化需求等紧密关联,形成了IT教育与培训服务新的发展模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继续工程教育已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继续工程教育涉及面广、专业面宽、需求量大,高等院校、培训与教育服务公司、企业自身都已成为继续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技能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服务也将向领域相关、客户定制、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因此构建引领这一庞大社会网络体系运行的基础支撑环境势在必行。

(三)各类型机构的组织合作方式还有待探索

尽管继续工程教育领域如火如荼,然而在国家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社会性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大型企业缺乏良好师资与课程资源,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继续教育成本;社会培训机构较少关注工程培训,缺少与企业的沟通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尚未形成有效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缺少国家层面跨部门的继续工程教育协调机制,导致条块分割。谁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承担主体?采用怎样的运营机制和投入机制?政府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界定。

(四)继续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相关制度及认证体系的建设

目前阻碍我国成人学习和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时间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从国际经验看,推行“带薪学习休假”制度,是从时间和经费上为学习者提供有效保障的重要途径。上述状况正在改变,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实施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规定参加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的人员每年参与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同时,也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应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1.5%至2.5%提取经费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并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倾斜。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协会开始探讨建立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岗位准入制度、企业认证制度,以保证行业继续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国家继续工程教育支撑服务平台

企业需求是工程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驱动力和外在标准,因此企业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必须确立企业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企业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企业成为国家创新能力主体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使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成为国家继续工程教育的主导者,并促进和推动企业的继续工程教育主体性地位的实现。

在继续工程教育领域,政府职能也将发生转变——从教育培训的提供者到宏观体系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监管者。政府将通过健全的鉴定、评估、职业资格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和非政府参与者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好的实现资源配置和财政金融资助计划,以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效率与公平。图5展示了以职训基地为载体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架构。

(一)建立国家级职训基地为裁体的支撑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国家级职训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形成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链,改变单一的工程教育体制,构建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加强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在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如软件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职训基地,同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一个特定行业的知识平台和培训支撑服务平台。职训基地作为实习、实训的场所,而行业知识平台可以存放课程,也是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的工具。培训支撑服务主要用于提供在线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国家级职训基地不仅承担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的职后培训,在校生可以提前进入基地进行企业培训,实地了解企业需求,从而为改革职前教育,缓解院校高等教育宽口径与厚基础的矛盾,促进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起到重要作用,最终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运作,实现职训基地、高校继续工程教育、企业内训、社会性培训等多元化方式并存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

(二)多方合作机制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各类教育培训服务公司等机构形成良好的联盟,内容提供者、监管者、物理链路运营商、支持服务者、终端学习者形成完整业务链。

(三)职训基地及支撑服务平台的资金保障机制

职训基地及支撑服务平台由政府投资建设,后期运作将由参与者共同推动。个人参加培训要付费,而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

(四)创设良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继续工程教育的地位,依法来兴办和管理继续工程教育,是发达国家继续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对继续工程教育进行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工程教育法规已成为发达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训基地”的运转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首先,要保障个体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如通过法律的形式推行了“有薪学习假”制度,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其次,明确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市场化组织在构建继续教育国家环境中的地位与职责,如以法律方式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继续教育经费,允许企业把培训费用算入成本,第三,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管和成果的认定,并逐步过渡到由协会负责资格认证、质量监管等;第四,建立能有效协调管理方、学习者、学习者所在单位、资源提供者、第三方监管单位等多方面关系的制度与政策,如学习者参与培训期间享受同等工资和待遇,课程和学习支持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三方的评价、监控机制等。当前,继续工程教育领域还缺少专项法律法规。从继续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体系的框架看,我们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宏观规定,也需要针对继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规范的法规、条例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是一种“重构”。在创新型国家构建的总体背景下,依托终身学习框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重构适合我国特点的开放性、多元化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立法,明确政府宏观职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职训基地”为载体,整合社会力量来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使继续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调控下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