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突围

2009-05-21 05:31唐之享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道德德育

唐之享

也经常告诫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却鲜有人向学生解释或解释得清“要做怎样的人”,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这种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的所谓道德要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在我们平常的道德教育中却很常见。更有意思的是,竟很少有人对此表示过怀疑,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追问。

也许,有人会认为道德研究是道德学界的事情,教育界人士只管教育。其实孔子当年开创儒学,就不仅做了教育家做的事,也做了道德学家做的事,这是真正的有思想的教育家。当代中国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和全球一体化的剧烈历史变革时代,道德重建问题不仅事关中国的未来,也事关世界的未来。它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当初的设想。现代道德研究是离不开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的,是离不开对现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的,是离不开对人和人类本质追求与理想前景的研究的。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全球伦理道德的重建多年来早已吸引了中西方许多领域的许多学者参与进来,有的进行理论探索,有的开展实证研究,如“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籍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瑞士苏黎士大学国家经济实验室主任恩斯特。费尔、美国计算机专家爱克塞罗德、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叶航、汪丁丁等,即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几位。茅于轼写过道德专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论述道德公平,产生过相当的社会影响。叶航则在他的个人网站“叶航在线”声明:“虽然,这是一个有关经济学的网站,但在这里,你找不到任何致富的秘诀和生财之道!我把经济学看作探寻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科学,它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怎样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为了效率我们为什么更需要亲情、友谊、道德和正义。”他们的结论往往很有见地和可信度,可资道德学界参考取用。亚当一斯密曾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马克斯。韦伯曾就伦理精神与经济的关系作过深入考察,最终得出伦理精神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一定意义和条件下甚至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如出一辙。而作为哲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则更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对道德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所以现代道德研究与建设不单是某类学者的专利,而是一项需要集思广益多方论证的系统的工程。

针对目前德育研究过于狭隘不够深入的现状以及国家多次加强道德建设而效果不济的实情,笔者向有关部门和研究者提几点建议:

第一,现代道德观念和内容的重新确立,是一项浩大而又维系国运民生的工程,仅凭个人或少数学者很难完成,至少需要哲学、伦理、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图国家道德建设大计。哲学提供人和人类生存发展本质的元理论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伦理学提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及现代道德的人性基础与基本要素,社会学提供社会分析尤其是转型期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经济学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基础对道德建设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事实依据以及利己利他行为如何调和的经济学实证解释,文化学提供古今中外文化批判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以及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全球文化理想走向,而教育学尤其是德育理论领域要最终完成道德教育核心体系的建立。此外,生物进化理论、脑科学人体实证、计算机推演、心理学论证等都可资借鉴。

第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封建道德理想固然有所夸大,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动态发展的唯物观,但道德的意义与影响确实是不可小觑的。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符合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崛起为目标。实事求是、敢于批判,多方考证、系统推求,以探求真理为原则,任何理论观点要有依据,要经得起推敲。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怀疑一切”,又说“别人以为是结论的地方,正是问题的所在”,马克思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对西方文明进行了一次非常全面和彻底的清理,并加以发展,100多年来,不仅造福于西方,也造福于东方。在我国。自儒家伦理占据封建社会统治地位之后,两千多年来虽历汉代“天人合一”神学伦理思想、魏晋玄学、南北朝和隋唐佛道与道统伦理思想、宋明理学等,但皆“六经注我”。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以及“五四”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批判总结,由于条件不成熟。均未真正对已落后和过时的传统伦理道德伤筋动骨,系统重建现代道德体系。但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时候了,也是必须做这个清理、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工作了,包括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革命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西方现代道德等。它的成果将不仅促进中国的发展,也将积极影响世界发展的进程。

第三,走向现代道德之路并不是那么平坦,但它是必然的趋势。笔者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要求下的中国现代道德的基本要素,至少应该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等这些基本的现代价值观。自由是现代道德的目的,平等是现代道德的基础,民主是现代道德的手段,最后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二、德育突围的核心问题之二:现代德育改革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正在来临的时代,积极引导和促进个人的追求与发展,培养个人的平等观念和利他偏好关于德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一段精彩论述:“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这段话往往为德育研究者所忽视或者曲解,抑或怀疑。笔者认为,马克思父于道德观的这段论述,非常经典,值得深入研究。其中对“利已主义”(马克思说的“利己主义”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完全贬义的“利己主义”,而是指个人利益)的态度颇具现代眼光,而“共产主义行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重要论断则可以作为研究和解决现代德育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毛泽东都曾经说过,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革命需要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可是今天时代不

同了,我们需要重返马克思——“过去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人类理想的设计者”。马克思认为,如果把人看做是教育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会承认社会中一部分人是教育者,另一部分人是被教育者。由此也必然会承认社会上一部分人是统治者,另一部分人是被统治者。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无权以教育者自居,因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者不向人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不是说共产主义者没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和理想,而是需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个人本位的道德“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反对不平等的社会本位的道德说教、道德灌输。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变革剧烈变化的时代,市场经济要求自我独立的主体,要求人们从依附走向独立,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社会的进步也允许和提倡个人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及的人类的真正追求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自己意识和意愿的支配下进行某种活动,在活动中,人的多样的全面的本质对象化,得以实现或变为现实,从而使人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和确认,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幸福。通俗地说,就是追求自我实现。总之。一个伟大而复杂的个人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一切反映在现代德育上,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必须得到确立。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种德育理念,比如刘慧、朱小蔓的“生命德育论”、冯建军的“生活德育论”、班华的“人性化德育论”、削弱的“主体性德育论”、檀传宝的“德育美学观”、刘惊铎的“体验德育论”等等。也出现了多种德育模式,如“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对话性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生活型德育模式、主体德育模式、自主构建型德育模式、“自主——选择——养成”德育模式、“自我教育”德育模式等等。透过种种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现代德育的气息扑面而来。

总之,面对目前学校德育的困境我们要突围,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现在,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业已成熟,但是它需要这样的一群学者队伍作为核心研究力量一他们既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训练,又熟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又对西方文明的优势了如指掌;既能博采众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建树,又能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之真正作用于中小学德育、作用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笔者相信,我们的学者有能力完成新时期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事业,也相信这是一个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必将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时代。

猜你喜欢
马克思道德德育
最有思想的句子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