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登贵
〔关键词〕 农村教育;区域发展;
不均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B)—0013—01
教育发展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以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下的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的形式呈现。农村乡镇区域内普遍设有中心校,就其特点而言,它由若干个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完全小学和村教学点构成。中心学校所辖个体教学单位有的处于山大沟深的偏远山区,有的处于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有的处于乡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各个体学校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促生了师资、生源、教育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区域范围内教育发展不均衡,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中心地带学校优于边缘地区学校,交通沿线学校优于偏远山区学校。
一、地域差异导致的师资流动诱发了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
1.区域范围内所辖个体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学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教师的食宿等基本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困难,使得专任教师的分配有一定的难度,偏远山区的师资得不到保障,不得不聘用学历不达标的代课教师。
2.偏远山区学校教师成家后,大多居住在城市,由于交通不便利,照顾家庭和子女不方便,为了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教师不得不向中心学校或者城区学校流动,这是造成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
3.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研信息相对闭塞,教研氛围比较薄弱,制约着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许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为谋求自身发展,想方设法向中心学校或者城区学校流动。
二、 学生流动加速了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1.专职教师匮乏、学科设置不完善是偏远山区学校学生流动的主要诱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与教师配制主要从满足语文、数学学科的需求出发,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大多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偏远山区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英语课,学生升入中学后英语学科明显处于劣势,这使得一些比较偏远学校的优秀学生向较好的学校流动。
2.教育设施配置的不均衡,加速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的流动。一所学校的教育设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教学状况。偏远山区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等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教学设施相对先进的学校。
3.骨干教师的流动加剧了偏远山区学校学生的流动。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无形的名片,是宣传学校、吸引学生最有效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干教师流动,使偏远山区学校原本薄弱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教学质量持续低下,无法满足家长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速了偏远山区学校优秀学生的流动。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1.在完全小学建立寄宿制度,杜绝教育资源重复投入。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在教师如何配备、课程如何设置、学校如何管理方面,一直存在难题:若按课程要求配备教师,教师数将超编;若按学生数配备教师,一所学校仅有一名教师。如何做到每门课程都有专职教师,而且现有的教学设施也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呢?笔者认为应将村教学点就近归入完全小学并建立寄宿制度,整合教育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合并后的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学校办学标准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优质教育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2.调整教育投入,关注教师切身需求。农村区域内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无法照顾家庭。因此,对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任教的教师,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任教。人事部门在选聘教师时,政策应适当向山区当地师范类毕业生倾斜,优先录用,以遏止教师的不正常流动,从而达到均衡教育发展的目标。
3.合理配制师资,完善课程设置。教育的均衡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是教学质量的均衡。学生的学业是教学质量的具体表现,留住了大量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得到了保障。要在最大程度上遏止优秀学生的流动,关键在于教育人事部门在选聘或分配教师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对师资的需求方向,适当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学科,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师编制,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从师资层面减小教育发展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