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秋 程光旭
摘要:学风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影响高校学风建设诸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并对学风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学风影响因素;学风建设
学风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反映高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学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高校在校生人数与师资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环境与高校周边环境复杂,市场经济对教师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对师生员工的引导等诸多方面导致了高校的学风现状不容乐观,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对创新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学校管理部门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政策方面重科研轻管理;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学风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老话题,也是十几年广泛研究的热点课题,但绝大部分是在宏观角度上的调查分析,并未从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ISM方法,对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了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解释结构模型(ISM)及在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的应用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本文以ISM方法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学风建设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影响顺序,明确它们之间的层次与整体结构,找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最根本因素和最直接因素,并给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的ISM构建
1选择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
通过专家研讨及实践调研,笔者将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概括为四个层面15个因素,分别是:
(1)学生层面:S1.学习目的,S2.学习态度,S3班级风气;
(2)教师层面:S4.教师的治学态度,S5.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S6.教师的知识、科研及创新能力,S7.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3)学校层面:S8.课程设置,S9.办学理念,S10.办学环境,S11.教学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2.学生管理制度及执行力;
(4)社会层面:S13.社会风气,S14.就业环境,S15.学校周边环境。
2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从直观上看并不明确,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递阶因素链。为了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关系条理化,下面用ISM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把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方格图(见图1)表示出来。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的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影响,“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因素相互影响。
3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
从图1所示的方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因素S4与S7相互影响,有必要进行缩减处理,将因素S7删除(也可以删除S4)后,加上反映自身到达关系的单位矩阵,即可建立系统要素的可达矩阵月。
在可达矩阵只中按每行“1”元素个数的多少(见矩阵右侧数字),由少到多的顺序调整其行和列后,得到各因素排列顺序为:S2,S1,S3,S5,S6,S12,S15,S8,S10,S4,S11,S14,S9,S13。经过对调整后的可达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后,可以将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为8个级位:第一级:S2;第二级:S1,S3,S5;第三级:S6,S12,S15;第四级:S8,S10;第五级:S4(S7);第六级:S11,S14;第七级:S9;第八级:S13。这8个级位反映了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构建如图2所示的解释结构模型。
三、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的重ISM分析结论
从图2可以看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最直接因素。包含模型上面的2个级位共4个因素:学习态度(S2)、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S5)、班级风气(S3)、学习目的(S1),其中学习态度(S2)为学风建设的最直接的体现因素,其他3个为能够左右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
第二部分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包含模型中间的4个级位共9个因素:教师的知识、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S6)、学生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2)、学校周边环境(S15)、课程设置(S8)、办学环境(SIO)、教师对学生的要求(S7)、教师的治学态度(S4)、教师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1)、就业环境(S14),其中教师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1)与学生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2)是深层因素中起主导地位的2个因素,特别是教师的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1),它直接影响涉及教师的四个因素(S4,S5,S6,S7),这就说明,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及管理制度的落实上,高校应该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治学态度能够满足现在高校发展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促使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三部分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最根本的因素。包含模型最下面的2个级位共2个因素:办学理念(S9)和社会风气(S13),其中办学理念(S9)直接左右课程设置(S8)、办学环境(S10)、教师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1)和学生管理制度及执行力(S12),这就说明,一种合乎
高校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使高校具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能促进良好办学环境的建设,能提高对教师及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整个高校的学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社会风气(S13)则通过影响高校的办学理念(S9)来间接影响学风建设。
四、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和ISM方法分析的结果,笔者仅从学校层面对学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解决学风建设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它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奋斗目标。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就缺乏思想上的指导和号召力。
2提升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从严治学、从严治校是学风建设的基础,虽然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学风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够,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这就需要学校制度的执行部门和执行者加强对制度落实的认识,提升执行力度,做到严抓严管。同时,学校层面也应出台对制度执行部门和执行者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3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质,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下狠功夫,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设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在自身的知识构架下,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创造思维,最后由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做出归纳、总结和简短点评,从而使教师所教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4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培养方案方面,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能力方向、知识结构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将以往那种以事先制定好的培养计划、设置好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预设模式,更改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因时、因人、因事而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改的灵活模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面,既要坚持以“因材施教”为主线,并辅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材,又要丰富学生考核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好,学有所乐。
5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改善办学环境。如果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校也从制度上严格管理,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也比较合理,但是却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难以彻底改善学风。没有足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空有学习欲望,却无东西可学;教室环境不好,教室数量不够,合班现象严重,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