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惠
丝丝寒意中,春天悄悄地来了。
下午上课前,初春的阳光仍暖洋洋的,像水一样怀抱着我,置身于无比温暖无比耀眼的阳光中,我带着微笑走进一年级教室。班里凉凉的,还有冬天的味道,学生脸上却有着灿烂的笑——他们喜欢上美术课。
今天上《春天的色彩》一课,课前我让孩子们观察,春天来了我们身边有什么变化。学生踊跃发言:“春天来啦,冰雪融化了。”“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 “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叽叽喳喳的发言中,我听到的是课本中的语言。
“周末,爸爸妈妈没有带你到野外去观察春天吗?”
“我要上钢琴课!”“我要上英语课。”“妈妈让我写作业。” ……
“你们家附近也可以观察呀!”
“妈妈不让我自己下楼。”“我家附近没有花,也没有树。”……
可怜的孩子们,春天近在咫尺,他们视而未见,充耳未闻,对美丽的的春天,他们知道的只是书上干巴巴的词句。
回想儿时的我,当第一丝春风吹去厚重臃肿棉衣,便如春天里的一枚嫩芽儿,急不可耐地伸展着腿脚,全身心地扑入春的怀抱。在田间崎岖不平的小路上酣畅淋漓地飞奔;在田间地头,我唱、我笑、我闹;抽茅芽、捋槐花、逮蚂蚱、捉蝴蝶;采几朵五颜六色的野花,弄一身汗,然后躺在路边松软的麦地里,仰躺在在麦田中吮吸麦苗的清香,看天空云卷云舒,任衣衫侵染麦叶的绿痕;闭上眼,什么也不想,空气里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的味道,用力地呼吸,吸一腔芬芳,感觉整个身体都是通透的。
也会大口大口地吃新鲜的榆钱,品味青涩中的那一丝清甜;也会把地里野生的小花挖回家,细心地栽下,盼望时时用春色装满眼帘;也会跑到井边,从垄沟里掬一捧清凉的井水洗脸,喝一口,水又凉又甜;还可以爬到刚抽芽的柳树上找个舒服的树杈,得意地把柳条帽盖在脸上,摘一片清苦中又带着香的柳叶含在口中,折一节新生柳枝的嫩皮,做一个柳哨,吹奏一曲,翘着腿小憩一会。目光之所及,所有的树都披上绿装,加上粉红桃花的映衬,真是一幅桃红柳绿的美丽画卷。
回忆中,春季只有阳光和绿色。可是,这些孩子的童年呢,在舞蹈班接受着一板一眼的动作训练,没有体会过在春日的田野里撒欢;在电视上看《人与自然》,稚嫩的小手不曾触摸过自然;听着MP3,却不曾聆听过春夜的虫鸣蛙噪;除了呼吸饱含汽车尾气的空气,与纯净的新鲜的空气绝缘。我们给予他们一个虚幻、失真的世界,他们的春天散失在空调房中,春天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美好却抽象的词语。
心念一动,我带着学生站好队,到学校操场花池边,看池中花红柳绿,桃李争艳,观察春天。看学生专注的眼神,听学生叽叽喳喳的议论,作为老师,心中有少许安慰:我赋予不了孩子整个童年春天的回忆,但总可以在她们小小的、负累的心上抹一丝春天绚丽的色彩,回忆起来,也算是童年一笔羞涩的财富吧。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市联盟路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