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洲
同学们:
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借此机会,老师要和同学们谈一谈劳动的话题。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是的,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出了七彩的世界,劳动让田野瓜果飘香,劳动创造了美的心灵。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赠予人类骄傲和辉煌。劳动留下无数闪光的美文华章,激励着人类探海飞天,追寻梦想。可见劳动价值之大。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即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然而,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仅占1/3,其余2/3都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据老师了解,在座的许多同学由于父母溺爱等原因,也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这是很不好的倾向。要知道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不经过劳动的磨练,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
据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生活得都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这表明,劳动使人获得能力,在面对挫折时,能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见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
同学们,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但无穷的知识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也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果。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遇到许多困难,为此我们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获得的每一份学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结果。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朱德爷爷阐述了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八九岁的时候,他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放学回家,他总是悄悄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给人以快乐和幸福。
有人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劳动,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全部教育。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因为他们参加劳动……劳动是最体贴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时它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段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的教育观点”,因为,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他才能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是的,同学们,劳动不但是生存之本,而且是幸福之源。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它传承下去。让我们从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小片垃圾,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开始,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我们是劳动者,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用劳动去美化世界吧!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