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霞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有创新的行为,首先要用先进的理念来武装头脑。但是,教师学习了新课改理念后,是否一定能将其落实在教学行为上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分析了十几节省级展示课。能执教省级展示课的教师,无论从个人素质还是教学能力来看都应出类拔萃,也应熟谙新课程理念。但在深入分析每一节课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问题指导后,笔者却发现了许多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地方。下面就以《放眼看交通》(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为例,来谈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冲突。
一、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开放与教学中的封闭
开放性强、探究空间大是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设计力求做到用问题引领探究,问题下面呈现的图片、文字、事例、故事、新闻报道等,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提示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放眼看交通》这一活动主题,就是在前面了解交通的飞速发展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教科书设计的第一个话题是“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问题”,通过图片学习、小伙伴的对话、相关报道等形式,提示了交通事故、尾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堵塞等四种交通问题,并指出了交通问题带来的危害。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交通问题
师: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交通问题?
生:有一天,爸爸送我上学,半路上堵车了。
师:这是交通堵塞(贴相关图片)。为什么会堵塞呢?
……
生:前几天,这里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师: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贴图片)。其他交通工具会发生事故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2007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等)
师: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生:司机、路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师:昨天,我带领几位同学到咱们学校周围的路口做了一次调查,下面就来听听他们的情况汇报。
生:在我们观察的这段时间内,有89人通过路口,其中49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师: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危害。教师找到了一起交通事故的视频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
(介绍一名中学生过斑马线时被撞死的事例,学生交流感想)
师:我们暂时放下这个沉重的话题,再看看交通发展还带来了什么问题。
生:汽车尾气污染了环境。
生:我家住在铁路旁边,火车的声音很大,吵得我们睡不好觉。
(教师播放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噪音,让学生现场感受)
师:交通工具带来了这么多问题,我们不要它们了,行不行?
生:不行呀,离开了它们,我们出行就不方便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交通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只要教师能创设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关注到不同领域的问题,例如交通发展与能源、交通发展与生态平衡、交通发展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虽然教科书只提示了四种常见的交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这四种问题作为探究内容,就把开放的教学设计封闭起来了,无疑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又回到了“教教材”的老路上去。
从最初的活动设计来看,这个环节的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为什么当学生说出四种交通问题之后,教师却又赶紧把“口袋扎紧” 呢?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自己课程知识不过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上至宇宙太空,下至地理环境,古有悠久历史,今有多国国情。在完全开放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就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二是担心自己教学组织能力不过关。如果把探究的问题比作“草”,学生就是“小羊”,“草”越分散,吃“草”的“小羊”也越分散。很多“牧羊人”害怕把“羊”放出去了,却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让“羊”自动回来。诚然,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教师三番五次地组织教学,都不能把正沉浸在探究中的孩子拉回来,课堂秩序因此大乱。所以,很多教师在对待开放性强的教学内容时,多是采用这种折中的办法:问题是开放的,但是等到学生说出教师需要的答案之后,教学常常就此打住。
要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在备课时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尽量多预想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开放的生活空间、鲜活的个体经验,
重点明晰,收放自如。
二、学生主体地位理念上的彰显与行动中的弱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能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个最简单的检测办法,就是看学生是否有充足的自主体验、感悟、理解的时间。我们可以把教学时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如小组讨论、个人活动等;二是师生共同活动时间,如全班交流、师生谈话等;三是教师活动时间,如讲故事、展示资料等。当然,并不是说教师活动时学生就不活动了,只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中,这三类时间应该交替安排,相比较而言,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还应更多一些。一旦教师活动时间延长,无疑就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眼看交通》一课,教科书设计的第二个话题是“怎样才能减轻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也组织了相应的讨论活动。
[活动二]小组探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师:你最想针对哪个交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就请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生1:多植树,可以吸收汽车排出的废气。
生2:设计电动交通工具。
(师补充“绿色环保电动公交客车”资料)
师:哪个小组想对解决交通事故问题提出建议?
生3: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就会减少了。
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假如你现在正驾驶着一种交通工具去上班,说说你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三名学生分别模仿骑自行车、开汽车、骑摩托车,师生随机讨论相应的交通规则)
师:哪个小组想对减少嗓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没有回答)那么,我们就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资料)
师:哪位同学想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学生没有回答)咱们还是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它。大家看,我市为了解决三所学校上学放学引起的交通堵塞和安全问题,修建了一座“关爱桥”(过街天桥)……
“针对存在的交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是本主题活动的一个重点,教师也用了十二、三分钟的时间来处理。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从时间上来看,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只有3分钟。在3分钟之内,学生要针对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要和小组内的6名同学交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要有充足的讨论、交流、感悟、内化的时间。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怎么能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怎么会有灵动飞扬的思维?所以,学生只是简单重复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而已,并没有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从参与的广度来看,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只有6位同学发表了意见,占全体学生的五分之一。每一个问题,教师只请一到两位同学发表意见,便马上转入下一个问题,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深入思考和表现。缺少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
其实,新课改提倡留出足够的自主体验时间,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时间与主导作用并不成正比,主导作用也并不仅仅表现在对资料的补充或拓展上。就以上环节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表现在:
1.指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交通问题加以研究。分小组时,可能会有多个小组想研究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的问题没有人愿意研究。为了保证学生能广泛接触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保证每一个问题都有人研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指导他们对大量资料进行筛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同时注意听听学生的想法,把思考引向深入。例如,当学生说到“设计电动交通工具”时,教师可以引导:“是啊,现在已经有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了,它们噪音小,不排放尾气,可是它们的动力也小,跑不了长途。你们能不能再针对这个问题想想办法?”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会逐步深入,等到全班交流时才会有话可说。
3.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指导。当教师问“开汽车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时,学生张了张口,但没有说出来。是啊,交通规则那么多,学生需要想一想应该说哪一条;头脑中想好了,可是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想好了怎么表达,一紧张却又“卡壳”了……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替学生说,而是用眼神或动作鼓励学生,等待一会
儿,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这应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高体现。
三、教学活动形式上的活跃与目标的弱化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但是,很多教师却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才是理想的活动方式,在备课时总想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现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放眼看交通》一课亦然,在活动二中,教师设计了“模仿驾驶交通工具”的小游戏,请三名同学分别模仿驾驶三种交通工具,然后说说相关的交通规则。这个小游戏的目的何在?从教学设计来看,有关交通规则的常识主要安排在接下来的“我当小交警”活动中,与活动二关系不大。何况有关交通规则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在解决交通带来的问题时捎带着认识各种交通规则。由此看来,这个模仿游戏的目的显然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活动”而活动了。
教学活动的安排一定要符合目标的需要。在活动一中,教师补充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2007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学生汇报实地调查的情况后,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教师又用五六分钟时间讲了一个外地学生过斑马线时被撞死的事例。虽然教师深沉的讲述和录像中市民自发的悼念活动,让现场师生都流下了眼泪。但是,这一活动也是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活动一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交通事故只是其中之一,过分强调是不合适的。看上去非常“成功”的设计,其实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课堂,不是展现教师个人素质的秀场;活动,应该是凸显教学目标的动力场。偏离了教学目标,再活跃的活动也是失败的。
教学理念的落脚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时时考虑学生的感受,事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处处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才能在品德课堂上欣赏到意料不及的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