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召
什么是易筋经?正宗的易筋经是哪一种?……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是很多武术爱好者面临茫茫然难辨真伪的由衷之感吧!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养生法和中国医家的经络学说之精华,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的。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易筋经的修炼,使人强身健体、增气壮力。
《易筋经·总论》中曰:“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瘘,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又《云笈七签》中曰:“常行之(按:指易筋经)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
在历史朝代的变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争斗,逐渐将修真武学泛化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朝廷中的达官显贵、朝野贤侠巨盗等时常出入于空门,形成僧、道、俗的混杂。由此,易筋经真脉隐迹山野,一直沉匿不现;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为武技超群或因此而谋一官半职,完全与修炼家养生家的初衷相异了,其受易筋经之启迪,根据自己拳派功架结合易筋经原理发挥刨编,使易筋经支流并起,野脉并发,武林界各种易筋经遂兴起于世。这时的易筋经再不是修炼养形者由此入道而证正果的秘典捷径,它已成为武功修炼的一部分了。
从而,易筋经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学说”!
那么,“易筋经”这一概念应该怎么去分析它呢?
所谓“筋”者,连接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接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接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接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胫、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它经相接。
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按:在武林中,人们通常将“易筋经”的“经”字误解为“最高准则的书”,即经典之意,其实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指“经脉”。)人体的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之气,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赖于筋经这一作用。人体营卫之气的流行,以及与天地二气的沟通,是通过“经”来进行的,它附着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但是筋起到一个支撑和附着经的骨架作用。没有“筋”的支撑,“经”的上述功能就难以得到发挥。若从体用这个角度来说,“筋”为“体”,则“经”为“用”。只有健康的“体”才有正常的“用”。易筋经之所以以“筋经”命名,就是首先经过筋体的锻炼,来达到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的畅达,才有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才有五脏的强健。
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骨者皆属于节”,故筋经皆起于四肢爪指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都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责(胸)部,足三阴之筋贯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阴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行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便有筋络松弛者、筋络摇颤者、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弛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筋络紊乱则生畸形,筋络细柔则软弱无力,筋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一个人若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在的思想不能清虚,则处处有障阻,在外的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
武术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即应通过易筋经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万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及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
为什么说筋经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虽然易的变化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以看出,人即使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之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以使它翻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万事万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脉络,又怎能说不可以“易”的道理!
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经”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弛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只要能够做好易
筋经功夫,身体也可以很快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
易筋经既以经络托名,就必然遵循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行于肢节”的理论,内以修炼脏腑,外以强壮筋骨。
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肢体运动的“易筋”称之为外壮和外功(泛指拳术练习和硬功练习之类)。筋与脏腑有密切关系的是肝和脾胃。《素问·瘘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尢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缓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烧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征。《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足。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期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性方能有成,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练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末了。易筋经是有目的地借助于不同功法,对经络、脏腑、筋骨等进行修炼,筋、经互为表里,而经又与五脏六腑相连,相互滋生作用于整体。
俯视天下武林各派的易筋经功理,均用动静两类练法组合而成。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功力守恒原理,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方式,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这种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使人在潜意识里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本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但它们又各有侧重,其用法得力有专求力的运用,有专求易筋的运用,即抻筋拔骨,有专求运动于血脉,有专求于洗髓的运用,均是各为所需而设。
笔者认为,不管哪一种易筋经功法,即便是自成一派,只要坚持不懈去锻炼,都能达到壮力强体、易筋换骨、祛病延年、永葆青春活力的效应,而不必去追求什么正统正宗的虚名假誉。我中华武学都是正宗,然而又都不是正宗,它们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共同丰富和提高着中华武功。许多功法均有相同的地方,“势强不谋,劲归如一”矣。
世事陈规少,谁言“一家独尊”好?都莫争,快罢了,中华武学大发展,责任一齐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