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胜
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他是因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他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0次。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就像点着了火药桶,要求立即行动。黄克诚说:“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黄克诚第一次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黄克诚第二次唱“反调”,是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湘南暴动后,湘南特委提出所谓“焦土战略”,命令各县大烧大杀,以此阻止敌人的进攻,老百姓为此不得安生。黄克诚在讨论湘南特委的指示时,坚决反对这种错误政策:“烧房子的做法不得人心,我不赞成。”县委书记严厉地对他说:“就由你负责烧县城,看你烧不烧,否则我就给你处分。”黄克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指挥部队只烧了衙门、祠堂和个别商店,而把县城的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来。事后,他被撤销了县委委员职务。
黄克诚第三次唱“反调”,是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当时,红三军团、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县举行联席会议,作为支队政委的黄克诚提出:“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我们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他的发言立即受到与会者的严厉批评,指责他的观点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军团政委贺昌试图说服他承认错误,他拒不认错,大声表示:“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争论20年。”据此,红三军团撤销了准备任命他为纵队政委的决定。彭德怀对他说:“提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说:“这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杀了也不干!”
黄克诚第四次唱“反调”,是1931年夏反对“肃反”。当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师政委,被从反“围剿”前线召回,肃反委员会交给他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他照单抓人。他据理力争,愿用脑袋担保这些人没有问题,结果遭到严厉训斥。他便让点名要抓的人暂时上山躲起来,此事被肃反委员会发现,躲藏的人不久被杀害了。黄克诚质问肃反委员会的人:“为何滥杀无辜?”结果肃反委员会将他逮捕,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欲将他处决。军团长彭德怀闻讯后,火速从前线赶回,要求“刀下留人”,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被撤销了师政委职务,到军团司令部当了一名秘书。
黄克诚第五次唱“反调”,是1932年10月反对“打赣州”。黄克诚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委不久,临时中央再次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指令红军攻打赣州。他和军团长彭德怀吵了起来:“彭老总,你这是半个立三路线!”结果打赣州失利,黄克诚为减少损失,带领部队主动撤出战斗。这次,他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红三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
黄克诚第六次唱“反调”,是1935年1月反对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与敌人“硬拼”。
黄克诚第七次唱“反调”,是1942年反对饶漱石对陈毅搞“小动作”。
黄克诚第八次唱“反调”,是1943年7月反对搞“抢救运动”。1943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运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组织审查,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当时中央有指示,谁也不敢不执行。黄克诚在所领导的新四军3师7旅搞了一下试点,发现有一半的人需要“抢救”,感到这与当年中央苏区抓“AB团”分子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级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一些好心人劝他说:“和上面对着干,会有麻烦的。”他说:“我一个人有点麻烦没有关系,要是那么多人都有麻烦,可就真麻烦了。”“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为此,他又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黄克诚第九次唱“反调”,是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集中8个军的兵力攻打四平,林彪指挥10万大军与敌人在四平一线展开激战。毛泽东从4月6日至5月19日,先后给林彪发去10多份电报,中心内容是坚守四平。黄克诚从大局出发,主动向林彪提出从四平撤退的建议。黄克诚看到林彪对他的建议不予理睬,便于5月12日直接致电中央,建议四平保卫战适可而止,不能与敌人硬拼。5月19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给林彪电报:“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放弃四平,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显然,毛泽东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与黄克诚谈起四平保卫战时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黄克诚第十次唱“反调”,是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当时,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大跃进”等“左”的错误,上书毛泽东提出不同意见,在大会上受到批判。黄克诚在会议中间被叫到庐山批判彭德怀,却在会上公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看法。中央常委刘少奇、周恩来等找黄克诚谈话,要他与彭德怀划清界限,但他仍“执迷不悟”。实在不行,毛泽东亲自出马与他谈话,指责他是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与彭德怀是“父子关系”,黄克诚一一进行了反驳,最后表示:如果说我的观点与彭德怀的观点基本一致,我还是承认的。黄克诚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让毛泽东深深失望了。结果,黄克诚被撤销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打入“彭德怀反党集团”,一顶右倾帽子整整戴了20年。
到了晚年,黄克诚在被罢免20年复出后,本色不改。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我们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黄克诚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毛泽东的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处理,20年后,他能够以公正的态度评价毛泽东,使许多人深为感动和敬佩。
特别是他对林彪的评价,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政治勇气。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黄克诚让秘书把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我军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我这个人是敢讲真话的。现在我也要说林彪几句。他和我早就认识了,井冈山会师就见到了他。以后我们分了合、合了分,有不少的接触。在红军时期,朱毛手下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有指挥能力,算得上一员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黄克诚说了红军时期,又说抗日战争,再说进军东北。他说:“林彪在东北是有很大贡献的。去东北的时候,大概只有10万人,进关时有120万部队,这不能说没有他的功劳。如果我们说林彪是个不会打仗的人,只有鬼才信。”“建国以后,军队授衔,那是经过毛主席、经过许多同志反复考虑、权衡,才评出十大元帅,国内外都知道。如果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也难令人置信。”有人提醒黄克诚,“文革”中林彪可是整过你的呀!黄克诚说:“不管他怎么对我,反正我是要公道地对他。”
1986年12月28日,黃克诚逝世。他的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恰如其分,黄克诚确实当之无愧。(摘自《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