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菲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对练习课的研究远远不及新授课。传统意义上的练习课通常是一些简单习题的叠加,听了很不够味。而李彦璇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练习课,却为我们奏响了一曲“轻负”与“高质”的和谐乐章。
听后体会颇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在情境创设中体现“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练习课如果仅凭例题的简单模仿与套用,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参与练习的欲望。
例如,教师在课始带领学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时,通过创设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答题时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复习、思考读数的规则,熟练地掌握了读数要从高位读起,以及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又如,在三位数和四位数读写练习的环节中,学生练习的“万以内数”几乎都来源于“自己喜欢的数”,如自己的生日、最小的三位数等,练习中学生流露出的情感是多么朴实、自然和亲切。
再如,当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万以内数的信息时,学生说出梅里雪山的高度、武汉长江大桥的长度等丰富的数据,学生争先恐后,侃侃而谈,课堂如此生动、活泼,此时此刻不仅学生自己,就连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切身体会到数学价值之所在。
二、在培养数感中展现“层次性”
“课标”强调对“数感”的培养。怎样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数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会形成的,数感的形成在于平时的积累。李老师本着对教学目标的深度把握,在掌握本课重点的基础上,在递进的练习设计中渗透了培养数感的“层次性”。
如,通过开课的“集体复习、口头交流三位数的读写练习、独立完成四位数的读写练习”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表达与书写中逐步丰富对万以内数意义的感知,及时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完善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内容,即“数一数”(每个学生在课前活动中数出一百颗绿豆放在“小杯”中,正式活动时在小组内一百、一百地大声数出并将一千颗绿豆收集到“中杯”中,最后全班一千一千地数出一万颗绿豆放到“大杯”中);“猜一猜”(估计并用手比画出适合装一万颗绿豆的容器大小);“比一比”(相同数量的绿豆、米粒和糖用相同的杯子来装会怎样)。三个活动分别对应着数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体现着计数过程中的两个核心——建立计数单位和进位制:用简便的工具数出一份绿豆的数量(建立计数单位);从若干份到一千一千地收集,确立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个性化的“进率”)。通过“猜一猜”,对这一堆绿豆、米粒和糖的数量进行比较和描述,体现了学生对“1万”这个数的实际把握水平。当然,如果在具体数出一万颗绿豆时,李老师能让学生用手势具体比画一下或是用喜欢的图形来表示,就会更具体形象。此外,李老师在用相同数量对不同物体体积进行比较时,初步渗透了正比例的思想——这对数感形成也是极其有利的。
三、在探究活动中呈现“开放性”
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既能把教师从“满堂灌”的重负解脱出来,也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课堂上的练习资源多数是由学生自己提供的,正是因为每个学生用于练习和研究的数据各不相同,才使学生练习的面、练习的度呈现出较好的开放性。
又如,学生在数数时先是按要求“往前数五个数,往后数五个数”,教师启发:“除了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怎样数?”学生想出三个三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数到“拐弯”处有困难的学生需注意的问题。
此外,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有常规的评价方式,也有学生喜欢的用“笑脸”、“哭脸”来进行“我对自己回答的评价”、“同学对我的评价”等方式,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充满亲情的,自己的学习活动是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实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的愿望。
四、在教学细节中渗透“情感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提倡个性化的学习,及时肯定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合理成分,这些都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肯定,都是在保护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特别是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渗透着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当个别学生试图“四百四百地数”,回答的却是“一千一千地数”时,教师没有直接评价为“错误”,反而充满希望地鼓励他:“你想一千一千地数吗?试试看!”又如,当学生回答“666>700”时,教师耐心地启发:“再想一想你的判断是否正确?能自己改正吗?”再如,当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般”时,教师先仔细询问其原因,再给予鼓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反之,当学生被同桌评价为“一般”时,教师巧妙引导孩子向同桌询问具体原因,还鼓励学生“不要气馁,改正缺点,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大”。耐心的启发和激励性的评价,体现了教师不凡的教学艺术。练习课较为枯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情投入,用“教”的热情调动“练”的激情。李老师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简洁的语言面对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师生情感相融,学生用“心”来完成练习,在分享成功中获得发展。
五、在文化传承中展示“数学美”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是一种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努力将数学文化渗入教材,融入教学,借助数学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通过介绍“计数历史的发展”,让学生从“结绳记事”、甲骨文、算筹等联想到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发展,从而认识到人类文明成果是无数先辈们通过艰苦探索得来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又能在数学上做出什么新贡献呢?不难设想,学生今天的数学思考,必定就是明天数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源头。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