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践之旅

2009-05-12 05:58辛晓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伯牙知音文言文

辛晓明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习得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二是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文不足百字,其中“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故事结果之所在,知音文化之所在,文本主流价值之所在。

初教此文,我认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像《伯牙绝弦》这样偏重“情”的课文,其学习过程就是熏陶,就是感染,就是在一定学习场里的潜移默化。于是我们侧重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上做文章,让学生凭借后面的描述去感受伯牙如何善鼓,子期如何善听,让学生在领悟音乐魅力的同时,体会知音难得,知音情深。最后的摔琴,则是通过感悟“不舍”、“悲怆”等词语的意蕴来印证、点燃情感。课堂上,师生感慨知音情浓,友谊纯真,觉得很完美。

再教此文,临近结课学生居然提出:“老师,伯牙摔琴有点犯傻,我觉得不值!”那一刻,我才突然惊醒:从该生本节课的学习状态看,他不是没“入境”,也不是在做轻率的另类发言。他的言语告诉我他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老师意图明显的诱导。意图明确的教学就像一个大家都知道原委的魔术,表演人与观众却为着某种原因都拼命装作不知道玄机而兴致盎然……这实在是一件违心的事。我想,那些赞誉伯牙的学生中,可能有不少人心里想或者想过“琴该不该摔”这样的问题。没有冲突的思维是低效的浅思维,顺利的牵引是无效的伪进步。面对文本,也许我们只有依据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而引导,学习才会扎实有效。《伯牙绝弦》虽然是偏重情感的文本,不能缺少情感,但情感不是万能的。体验、感悟、思辨……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不可偏废。

第三次教《伯牙绝弦》,我开始寻求情感、体验、感悟、思维的整合与突破。审视学生的质疑,其本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问题。我想,“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独特体验的积极肯定与处理,更应是有效激活思维,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增进学生感悟的深度。再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它本来就应该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即是文本的主旨与精神内核。想想我以前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纯粹地体验、接受主流价值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生硬的灌输,一种缺乏生命厚度的肤浅覆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升华都是有害的。

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多元解读的视野里,学生心中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取向:一是肯定伯牙的艺术情怀和对知音的诉求;二是认为伯牙这样做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效而仿之危害甚大,应该批判。这应该成为学生走进知音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凭借文本语言,在创设情境中引领学生走进“善鼓”与“善听”的世界,充分感受何为知音以及知音的难得。之后,顺势激活批判性思维,利用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来强化体验。

首先,我顺应课堂上形成的认同伯牙行为的氛围设问:千古知音最难觅,同学们,此时此刻,说句心里话,你喜欢不奏妙曲给石壁,高山流水候知音的伯牙吗?你喜欢为子期而终身不复鼓的伯牙吗?我这样做,是在继续渲染已初步形成的氛围,是在把学生进一步引向主流价值方向,是在有意识地暂时压抑学生的多元解读,为下一步“打开另一扇窗”创造落差,营造感受深刻、体验强烈的心灵碰撞场景,尽力使文本感悟、情绪体验、思维辨析等语文活动变得不同寻常。

果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喜欢”伯牙(其实,即使此时有学生有另类意见,我也会让其先不说出来,意在让所有学生都经历一次辨析与抉择之旅)。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我轻叹一声:唉,只是有点可惜啊,绝代大师,绝代琴声,世人再无福欣赏了。(学生若有所思,沉默良久。)我继续感慨:一个学琴的人,要成为伯牙这样的大师,要吃多少苦,要费多少精力。不再弹琴的伯牙的人生,实在是一种缺憾,一种损失啊!(学生很安静。但能感觉有一种与课堂前35分钟不同的气氛悄悄蔓延开来。沉静、积极、内省、思辨多于急切表达。)等了一会儿,我轻声问:伯牙的弦该绝吗?请同学仔细想一想,然后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理由。

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教师意向所左右,一旦他们进入内省思考与自我对话的状态后,人格就会独立起来,个性化见解也会更加纯粹。此时,拥有自主精神的他们,也才算是真正开始探究学习。教室里依然一片安静。我能想象学生一定沉浸在两种观点的冲突中,内心一定进行着激烈的争辩,这种争辩越投入,越充分,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也会越有效。

果然,学生没有因教师意向的变化而师云亦云地讨伐伯牙,而是争相表达不同见解。有的孩子替伯牙寻找更好的处理事情的途径;有的孩子认为对事情要看主流,伯牙摔琴摔出的是知音之美、肝胆之气;更有孩子很难得地认识到:伯牙绝弦并不是教导我们失去知音后该怎么做,而是让我们懂得人生拥有知音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伯牙不摔琴是音乐美,摔琴是人情美、人格美……

面对孩子们的感悟,我或点头,或言简意赅地肯定,没有过多干扰他们的陈述和争论。他们交流的过程,仍是体验的重要部分,先前在教师指导下的体验,是一种认识事物与积累感受的过程。此时,通过更多的交流探究,学生已获得深度体验,教师应做一个组织者、倾听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指导与引领者,是不需要全程喋喋不休的。在做好必要的铺垫之后,应该把学习的主体推向自主发展的前沿,推上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对于生活和生命机遇中的许多问题,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从同伴的观点中去辨析、判断、吸纳、创新,去解决问题,进而与自我对话,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在此次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以往孩子们对知音的模糊认识,没有满足于对古文摇头晃脑的诵读。我不愿意学生失去那基于个人感受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失去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魅力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爱上一种文学形式,爱上一种人生,爱上一类文化之后,他们回头再读古文,对古代人物的人生情怀,会把握得更有深度。

反思我们的新课标实践之旅,我一直在且行且思,在积极实践与探求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新课标”,虽然困惑仍旧不少,失败总是很多,但我很快乐……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学校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伯牙知音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高山流水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