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管克江 青 木 本报记者 查 雯
中国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继续扩大跌幅。路透社11日分析称,受中国经济复苏带动,未来物价跌幅将缩窄,通缩忧虑将随经济复苏迹象的显现而消退。而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大规模的刺激资金使其经济以快于大多数人预期的速度稳定了下来。但这种短期增长方面的成功可能令其忽视长期挑战。
CPI、PPI持续双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下降1.5%,PPI同比下滑6.6%。路透社认为,去年高基数效应是CPI指数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从环比趋势看,物价已结束深幅下滑,进入平稳阶段;而能源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滑,拖累物价至低于2008年上半年水平,并拉低PPI指数。德国《商报》11日称,4月CPI及PPI数据说明中国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困境,甚至还在缓慢深入。报道认为,从全球看,美欧经济预测大多悲观,如果中国内需无法替代出口,经济受外部危机影响仍很大。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1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CPI下降1.5%并不高,这说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平稳过渡的态势。”高辉清表示,CPI下降背后有些偶然性因素,如4月份是蔬菜上市旺季,价格肯定会下跌,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
外媒热议中国经济回暖
除了CPI和PPI,本周一些重要经济数据也将陆续出台,这再次引发新一轮有关中国经济回暖能否持续的议论。据美国彭博新闻社11日报道,16名经济学家在中国公布贸易投资数据前进行的预测显示,今年头四个月中国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增长29.1%,4月份出口可能下跌15.3%,将是4个月来最小跌幅。4月份贸易顺差或许扩大到2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均实现增长。工业产出也将增加8.6%,高于3月份的8.3%。报道称,瑞银跟踪的9个全球经济数据中有8个在年初触底,全球经济稳定将有助于中国出口并减少农民工失业。
但美国《华尔街日报》11日称,中国在保持短期增长方面令人欣喜的成功可能令其忽视长期的挑战。在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董事总经理葛艺豪认为,刺激措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真正解决办法。如果中国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就需要出现一个能替代其庞大出口的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11日认为,正如美国在19世纪从出口增长转向内部机制一样,中国也在寻求内向型引擎。“一系列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日益向自我驱动的经济力量转变”。报道称,今年中国的消费表现优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3月份实际增长率达到15.9%。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结构。最活跃的消费发生在内陆和中小城市,而不是传统的长三角或珠三角地区。伴随这一趋势的是企业涌入内地吸引消费。报道说,批评家称中国今年的表现主要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这种投资刺激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这种观点或许有其优点,但忽视了一个全新的前景: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正日益依靠大陆各地的内需驱动。
中国经济仍需结构性改革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罗德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看,中国政府拉动内需的做法已初见成效。各种指数就说明中国经济的良好势头。中国经济复苏关键在于国内市场。不过,他也表示,中国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可持续性。中国政府应该启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已经推出的帮助农民购置车辆和电器的补贴计划,还有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在制造业转型的同时,发展服务业,如向私营企业和外资开放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关键性服务领域。这样可以掀起一波新的投资潮。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晓认为,中国前一段房地产市场有所恢复,沪深两市表现也出人意料的好,但房市和股市和实体经济关联其实并不大,它们代表的是信心,这种信心正是来自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但我们现在要达到的目标是保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鱼和熊掌两者要兼得,而仅凭现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难解决所有问题。”
李晓还表示,现在有人说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但导致中国经济出现这么大问题的原因还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即便是中国经济已经触底,走出V字型,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明年中国经济会不会再次下滑,会不会出现W型的走势?”李晓提醒说,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表现很好,但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中国经济可能还会暴露出更多问题,“至少有一点应该肯定,从前那种对外出口的规模很难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