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灾是中国公民社会的洗礼

2009-05-12 15:40
环球时报 2009-05-12
关键词:震灾民间组织汶川

一年前的今天,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5月12日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中。面对这场灾难,中国政府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高效、敢于承担责任、具有强大动员力的形象。中国公民社会的突出表现也十分引人关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自然灾难几乎牵动了每一个中国国民的心。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转化成了前所未有的参与程度。一年来,无论是救灾,还是重建,民间社会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参与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参与既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传统美德,也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公民责任感。

灾难面前,全方位、多元化的媒体报道,以及网友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成为凝聚公民力量的基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前往灾区,不计得失、不畏艰险,夜以继日地参与救灾;众多民间组织活跃在各个领域;无数的企业和个人积极捐资捐物,到2008年底,汶川大地震累计各项捐款总额超过600亿元。尤为可贵的是,中国青年在这次震灾中体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当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以往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是缺少理想的一代。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充满人道精神的爱心,改变了世界对他们的看法。

公众的关注与监督同样伴随着整个灾后重建工作。针对善款的使用、灾区重建规划、死难者名单公布等问题,各个层次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甚至质疑。公众意见的参与没有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反而成为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支持和促进,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尊重民意,整个社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承受力。

这个变化当然不是汶川大地震后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没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公民社会今天的进步。30年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公民社会的物质基础,教育程度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持续提高,成为公民社会得以蓬勃发展的土壤。

中国公民社会的崛起对未来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积极、有效地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如何应对公民社会对政府越来越强的监督?如何管理日益增多的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建设性作用?这些问题都考验着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来是政府为主导的社会。

政府部门与公民社会在社会政治事务和公共事务方面的合作与互动,是实现民主治理的关键所在。对中国各级政府来说,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决策,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增强公民社会的责任意识,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汶川震灾带来的伤痛犹在,但中国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息。且将汶川大地震作为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一次洗礼。这场灾难,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震灾民间组织汶川
海地“无法喘息”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
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关于我国环保组织的几组数据
汶川樱桃熟了
学会道歉,用真心打动人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