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靖
摘 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对于促进企业、职工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对于完善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43-02
1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一词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激励机制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产权和约、组织设计及各种报酬与补偿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把各种激励方法与其他措施相配合,实现现代企业良性运行、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具体来说,是指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展。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关键。
2 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
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不是说不需要有所侧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对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这两种需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并随主客观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社会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人们的物质需求就会比较强烈,而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要则会占主导地位。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的品德修养也会对需要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精神激励应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的追求将被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
正激励与负激励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俗话说的“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使先进受到奖励、后进受到鞭策,真正调动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如果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势必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局面,使激励无的放矢,得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只有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方针,才会形成一种激励合力,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激励,负激励是被动性激励,就二者的作用而言,正激励是第一位的,负激励是第二位的,所以在激励中应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以负激励为辅的原则。在激励过程中,宜积极采用正激励的方式,慎重采用负激励的方式,以调动其积极情感,克服其消极情感。
(3)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
首先了解内激励与外激励的相互关系。一个人若在强大外界奖酬或处罚下采取行动,他多半会认为自己是受外部控制的,行为是外激励的。但若外部因素不强烈、不突出,他就多半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致,行为是内激励的。内激励与外激励的正相关关系,体现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而二者的负相关关系,则体现出内激励的主导作用。要尽量以内激励手段为主,加强措施,开拓内酬途径,从而使激励带来更大的效果。
3 完善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措施
3.1 薪酬激励
个人贡献大小决定收入水平。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技术、管理等其它要素参与分配。强化企业经营中的责任主体,建立与责任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责权利对等,激励和约束同步。重实绩、重贡献,工资待遇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调整薪酬结构,压缩简化工资固定部分,合并工资单元,把工资总额中的津贴、补贴纳入岗位工资,实行岗位贡献工资制,工资主要由基本工资、年功工资、效益工资三部分组成;加大效益工资所占比重。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实行职工持股计划。通过转变机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职工入股,按股分红,把企业的利益与职工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3.2 精神激励
(1)参与激励。创造和提供机会让职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办法。通过参与,形成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行民主领导和管理,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正式渠道,在决策过程中充分汲取、采纳职工的正确建议,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改变“独裁式”和“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提倡民主管理,让职工充分参与。
(2)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巨大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职工工作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管理者要较多地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具有内在意义和更大的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工作精神激励,企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二是赋予挑战性的工作,三是对职工进行分权激励。
(3)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职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
3.3 培训激励
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的培训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培训己成为最大的奖励。基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3.4 差别激励
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职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例如在年龄方面,一般较年轻的职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中年职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性别方面,女性职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等。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职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3.5 制度激励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职工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产品服务等。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与显形结合并散落于组织的产品、价值观、精神、行为、风范和制度之中的东西。企业要有凝聚力和精神动力,要在众多企业中独树一帜,就必须创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文化要在继承中创新,要体现市场经济意识,体现与国际接轨的观念。
设计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制度。首先要保证福利的质量,防止好事反而酿苦果;其次要采取弹性福利制度,针对不同职工的不同需要,给予他们合理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职级职务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长期激励。
重视职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是把职工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理想与企业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把不断满足企业和个人的二元发展需要相结合,是激励机制的要害。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企业高度重视职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为职工提供不断受教育提高技能的学习机会和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6 综合激励
在合理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从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特别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职工。此外,升迁的机会、有趣的工作、公司的赏识、开放的管理、更大的权力、正面的回馈和必要的培训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职工动机的有力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手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联想集团的激励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想办法了解职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经过努力才能做到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或者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保障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或者建立多条激励跑道等。总之,联想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参考文献
[1]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精神动力体系课题组.建立国有企业的精神激励系统[J].宝鸡社会科学,2005,(3).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付红章.我国国有企业职工的激励机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4]郑国铎.企业激励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陈秋元.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刘忠良.完善国有企业中的职工激励机制[J].经济师,2006,(2).
[7]张瑞岚.浅析国有企业职工激动机制[J].科技与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