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生的“青春”年华

2009-05-11 08:52
新西部 2009年4期
关键词:二厂中药职工

李 嵱

在中国国有企业家中,他享有改革“常青树”的美名。从率先打破“铁饭碗”到“罢考”拒绝“婆婆”们的过多干预,从与跨国公司合资转换机制到兼并老字号胡庆余堂……每个历史时期,他都有过许多与当时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狂放”之举,而青春宝品牌也在他37年的“掌门”生涯中渐渐长大……

“2009年,我们保证不裁一名员工,不减一分工资。”这是75岁高龄的青春宝集团掌门人冯根生的承诺。面对经济危机,冯根生不无狂傲地说:“当了38年厂长,我们不知经历过多少‘寒冬,早就有了免疫功能。”

在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乃至全国所有的国有企业家中,冯根生算是“长命”的一位。不过,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位在历次改革中都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出头鸟”,为何总能化险为夷?冯根生的回答颇耐人寻味:“既然当了改革出头鸟,就一定要尽力地高飞,千万不要飞飞停停,那样反而容易被猎枪打中。只要你保护好心脏——不要有私心,即使别处被打伤了还是拼命飞,只要飞出了射程,再好的老枪也打不中你了。”

从学徒到厂长

1978年,冯根生第一次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的语言,感觉“不可思议”。不仅语言太新鲜,当时冯根生任厂长的中药二厂的“窘境”,也让他感到现代化很遥远:全厂职工190多人,总资产只有37万元,厂里连一台电动机都找不到。此时,他担任这家药厂厂长已经整整6年的时间。

冯根生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其祖父冯云生,父亲冯芝芳均是声名遐迩的国药老字号胡庆余堂的资深药工,而他自己也在14岁那年踏进这个江南药王的门槛当学徒。

杭州胡庆余堂的创始人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雪岩亲笔书写的牌匾下,当小学徒的冯根生聆听了胡庆余堂的百年堂规,60年后,他对当时的教诲依然记忆犹新。

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刚刚5个月,杭州城解放了,但是,冯根生的学徒生涯并没有中断,3年的时间,他在胡庆余堂汲取到了足够多的医学养料,为他以后在中药界扬名立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2年,杭州桃源岭下,胡庆余堂的郊外车间独立出来,升格为杭州第二中药厂,38岁的冯根生被任命为新厂的厂长。

“树根草皮破厂房,黄泥路面篱笆墙。脚踏肩膀扛,满眼破灶桶锅筐……”一位小青年用纪实手法这样描绘中药二厂当时的荒凉与简陋。建厂不久,一个工作组来厂里检查,临走时留下一句话:这哪像生产药品的工厂,简直是电影《夜半歌声》里那座鬼气森森的破庙!

这句话给了冯根生很大的刺激,在厂里那间当作食堂的破草棚里,他对全厂职工说:“我们承认贫穷,不能甘心贫穷;我们承认落后,不能甘心落后。10年后,要把我们的工厂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企业。”当时,许多人不相信这句话,还有人把它当成了笑话。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虽然结束了,但一些条条框框仍旧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那时候,药品市场几乎是治疗药一统天下,保健药被斥为是为“资产阶级,剥削阶级老爷太太”服务的,没有人敢生产。杭州地处江南,人民生活富裕,老百姓有服用保健药品的传统。在胡庆余堂当学徒的时候,冯根生就亲眼见过中药保健品受欢迎的“盛况”。

在生产中药治疗药的同时,冯根生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寻找中药保健品的药方。经过反复搜集,筛选和比较,他们终于闯进了古代帝王的宫闱,找到了一剂名为“益寿永贞”的药方。药理实验证明,它对增强思维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心肺功能等都有独特功效,对气阴两虚的中老年体弱者具有良好的滋补保健作用。冯根生把它命名为“青春恢复片”,后改名为“青春宝”。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通过药理检验,拿到上级部门去审批时,却被一位领导斥为“不为工农兵服务”,犯了“方向性错误”,不予批准。祸不单行,另有一位名头很响的专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从这支药的名字看,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违反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个“方向”,一个“世界观”,两顶大帽子,压得冯根生喘不过气来。坚冰难破,冯根生害怕错过药品推出的最佳时机,毅然决定先投产。这个胆大妄为的决定,让冯根生和青春宝都命悬一线。

冯根生一方面积极找各级领导申诉,力争取得支持;另一方面先把青春宝放在工厂小卖部里进行内部销售。一些外宾和国内文艺,演艺界名人服用了青春宝后,感觉效果显著,香港等地的报刊还作了报道,之后一传十,十传百,最终轰开了内地市场的大门。香港媒体自此送给冯根生一个“狂商”的称谓。

破“三铁”风波

1983年,中药二厂的产值已由过去的不足200万元,骤升至2400万元,利润达到300万元,成了杭州数一数二的好企业。“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振奋了人们的精神,也释放了国有企业曾经被压抑的生产力。”冯根生说。

然而,在这个沿袭传统国有体制的企业中,冯根生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已经变成中药二厂继续前行的障碍。1984年,冯根生毅然提出实行厂长负责制,推行劳动人事改革;即干部能上能下,破掉“铁交椅”;职工能进能出,破掉“铁饭碗”;收入能高能低,破掉“铁工资”。吃惯“大锅饭”的职工们哪里能适应这样的改革?有人说,“中国有几百万国有企业,人家不改革,你冯根生为什么要改,头脑发热啊?”一时间,到处是反对“破三铁”的声音:“职工全变成了合同工,还叫全民企业吗?”

可冯根生没有退让,他相信只有破掉“三铁”,国有企业才有活力。他坚持劳动表现,劳动纪律和工资收入挂钩,一位骨干工作时间在车间里洗头,冯根生依据规章扣了她50元钱(当时全厂月均工资只有65元),被职工们叹为“比在美国洗头还贵”;一位副厂长因为“夏时制”忘了调表,迟到两分钟,也被当场罚款。职工们开始认识到,这次“破三铁”看来不只是说说,而是来真的了。更重要的是,职工们看到了改革给大家带来种种好处,尤其是整体收入和福利都有了提高,于是转而支持改革。

这次改革让中药二厂迎来了又一次飞跃。1986年,“青春宝”进入美国市场。1988年,中药二厂销售总值近1.7亿元,利税达到2500多万元,在全国数千家中药厂中脱颖而出。

然而,1989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出口受阻,中药二厂也滑入低谷。

正当企业危机重重的时候,冯根生的办公桌上却出现了三张考试通知,这让他禁不住拍案而起:“即使把我免掉,我也不考。”老冯“罢考”,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

那时,上级部门对国有企业厂长有各种考试,内容五花八门,从安全知识到财务制度,从劳动工资到经济合同,甚至连环保绿化知识,计划生育条款等,也要让厂长亲自去考。长期在一线奔忙的冯根生哪有那么多的时间陷入到这里边?

幸运的是,冯根生“罢考”事件得到

了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支持。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为企业领导人松绑”的大讨论。因为冯根生的“罢考”,全国的国企厂长都获得了“解放”。

儿子兼并老子

在这场大讨论中,冯根生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形式主义这一套东西喜欢到我们国有大中型企业来摆弄?”他一直认为,国有企业是“老虎”,现在的关键是,这只“老虎”被束缚住了手脚,所以反而斗不过放开手脚的“猴子”。

冯根生开始考虑转变经营机制,他觉得,和外商合资经营是转变机制的一条最直接、最简捷的路子。然而,谁都知道,冯根生是以高举民族药业大旗闻名的,如今突然想起来要披上一件“洋衣服”,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大胆的想法。

1992年,杭州中药二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并由外方控股。与当时大多数合资不同,冯根生采取了母体保护法,保留青春宝集团母体青春宝商标品牌,总资产重新评估,只将其核心部分与对方合资。此举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护了青春宝的全国驰名商标,又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机会。

1996年,胡庆余堂濒临倒闭,负债近亿元,眼看这块金宇招牌就要关门,合资后刚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青春宝集团决定接手。儿子兼并老子,一时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改革乏力等原因,胡庆余堂的发展速度大大滞后,渐渐陷入衰退。当初“分家”时,中药二厂的产值,利税不到胡庆余堂的1/10,可到了1996年,由中药二厂发展而成的青春宝集团对国家的贡献已经是胡庆余堂的10倍。24年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了100倍之多。

1996年底,脱胎于胡庆余堂的青春宝集团兼并了近乎资不抵债的胡庆余堂。针对胡庆余堂的现状,冯根生开出了12个字的“药方”;擦亮牌子,转换机制,清理摊子。“我只派过去4个人,却带去了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积累的全部‘软件。事实证明,只要解决机制问题,老化的国有企业也可以成为‘青春宝。”冯根生说。

一年之后,胡庆余堂就取得了销售额,出口额和利税的三大突破。如今,胡庆余堂已经成了集团中经济效益仅次于正大青春宝的“二姐”。

这一“儿子兼并老子”的案例,在业界一时传为佳话。

“冯根生难题”

1997年秋天,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新的分配机制,将实行了多年的“按劳分配”原则,修改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时年64岁的冯根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契机。他向董事会提出,“拿出中外合资中中方股份的50%,按要素改制,分配给每个职工,让工者有其股。”冯根生设想通过股改,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国家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让员工在企业拥有资本,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1997年10月6日,正大青春宝董事会全票作出决定,从公司现有的净资产中划出20%作为个人股卖给员工及经营者。同时决定,冯根生作为经营者需认购其中2%的股份,计人民币300万元。

这一次,冯根生面对的质疑更加尖锐和猛烈。有老同志说:“冯根生还是不是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讲奉献,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谁计较过自己的利益!”一时间,街头巷尾争谈冯根生,形成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

为此,杭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几次会议进行研究。1998年6月初,“正大青春宝国有股权有偿转让方案”被批准通过,持续8个月的争论这才画上了一个句号。

股改方案批下来了,冯根生却傻眼了,职工们也开始犹豫了。因为股权是有偿转让的,冯根生持300万股,需要300万元的人民币。他哪来那么多钱?合资前,他的月工资是480元,合资后虽增加到几千元,但与300万元相距甚远。职工们的心更悬了,你冯总60多岁了,我们交了钱你退休了,企业亏了我们找谁去啊?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冯根生把贷款持股的意向向全家人做了说明,获得一家老小的赞同,二儿子还向他提供了经济支持,让他能够少贷一点款。最后冯根生贷款270万元。

看冯根生带了头,职工才开始放心购股。到1998年7月12日,职工认购资金全部到位,认购率达到100%。“当时我的压力是很大的,首先我自己每天要还的利息就是700多元,一千多职工都是多年的积蓄压在那里的,所以没有退路可走。”

股改之后,职工们就要为自己干活了,他们自觉加班加点,连水、电费都大幅下降,原来国有企业的那种懒散习气一扫而光。当年企业分红就达30%,之后不到3年时间,所有本金全部返还。

2002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对杭州万向集团鲁冠球、娃哈哈集团宗庆后和青春宝集团冯根生每人给予300万元重奖,这似乎是对“冯根生难题”做出了一个侧面的回答。

古老产业的攻与守

有人说,冯根生屡屡充当“出头鸟”,却没有遭遇挫折,实属幸运。但冯根生心里是有数的,他的信心来自于中药产业未来前景,也来自于自己对中药事业的情感。胡庆余堂的学徒经历带给冯根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虔业之心,让他懂得坚守和坚持。

几十年中药传统文化浸润,给冯根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冯根生的观念里,中药生产的各个环节,是需要攻守相配合的。比如设备上可以改进,工艺上可以调整,但是配方和整理炮制技术,却是绝对保密的。从整理炮制到提取,冯根生不用进口设备,全部采用古法;制剂、罐装,压片,这些环节采用进口设备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它(药)到了这个地方已经固定了。”冯根生将这样一种组合称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如今,冯根生最大的满足是古老落后,被人看不起的中药行业,已经令人刮目相看,是一个可以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天然药物相媲美的产业。

在正大青春宝的厂区,有一座老黄牛的青铜塑像,冯根生特意把它安置在自己办公室的窗下,他说经常看到它,会感觉到一种力量。

冯根生的自我定位是“国企保姆”,这使得他在制度供给不足的环境下拥有一份难得的平常心。但青春宝集团上上下下都喜欢叫他“老板”,他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称呼。

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后,青春宝集团实力大增。那段时间,冯根生也曾兴奋地想往销售额100亿、200亿扩张,先后投资过服装,家电,房地产……“我搞了几十年药,做药没人能骗得了我。但是做其他行业,我不懂啊!多元化根本没效益,都没成功。”2000年,青春宝集团召开董事会,决定从此以后,集中资金投入医药行业,再也不做杂七杂八的投资了。

很多人问冯根生,青春宝为什么不上市?冯根生总是说:“如果上市募来几十个亿,我怎么花?投资要对股民负责,不能投一个亏一个。”

一名外国记者参观完青春宝集团后,用不流利的中国话问冯根生:究竟是什么动力促使你在不属于自己的国有企业里这么拼命地干?冯根生先后给出了三个答案:“因为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因为我是全国劳动模范。”“是为了振兴我们的中药事业。”可是,这位记者对他的所有答案都不满意。

“我们做了,别人还不理解,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有些人也不理解。”这让冯根生一度非常困惑。但是,冯根生仍坚信一个自己的理想,希望中国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中药,享受中药带来的福祉。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要我在工作,就会为振兴中国中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对于75岁的冯根生来说,这决不是唱高调,而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我的一生都已经融入中药事业,无法摆脱,也不愿离开。”

猜你喜欢
二厂中药职工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二厂汽水
职工摄影(2)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当初小善救小厂 后来大厂反被救
海南橡胶生产新线试产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兰州铁路局职工摄影作品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