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妙华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知识积累、分析能力、情感领悟力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对指导学生学习、检查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应在学中用,用中学,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练习,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作业评价的重视。
作业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而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和训练,而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样才能改善这一状况呢?近年来,为了使作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作了一些探索。
一、变单一文本作业为多元复合作业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方式、技术都十分单一。通常只注重作业程式的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上更忽视了人性化的教育激励功能。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通常更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手工、绘画型作业;想象、联想型作业;朗读型作业;等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仅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为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在组织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就是我》时,我结合一年一度《绍兴晚报》小记者征订的契机,请学生组织一次面试活动。提出:假如你是新闻记者应聘者,你如何展示自我、包装自我,从而得到这份工作。再如教授《漫游语文世界》时,让学生在逛街、听电视时留意自己喜欢的店名、广告词,看看哪些新鲜词语使用不规范,哪些又“创造”得非常贴切。学生在发现中巩固了学习效果,也激发了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探索月球奥秘》时,我在课前请同学们查找了许多有关月亮的传说、诗歌、未解之谜,加上当时恰逢“神七”载誉归来不久,学生情绪空前高涨,在作业中插入了很多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许多学生在课后还赋诗赞美“神七”遨游太空的傲世盛举,虽平仄压韵不尽严密,却非常符合我国传统“诗言志”的特点,远胜要求学生仿李杜写月诗所得的生硬之作。文学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把宇宙的神奇、汉语的瑰丽及祖国强盛的现实完美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新闻两则》时,让学生现场播报新闻,建议他们仿照绍兴师爷说新闻的把式说说我们班级与学校家庭的新鲜事,诙谐生动,效果良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松记住了新闻的几大要素,同时也增强了现场表演的能力。
这些方法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了感悟与表达的能力,缩短了书本文字与生活情感的距离,做到了学用结合。
二、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传统作业的内容往往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是照本宣科进行解读。然而对待同一事件,不同时代的学生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发言说,他同情夏洛克。他说安东尼奥既然签了约就要依约办事,即使这是个不平等条约,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认为鲍西娅比夏洛克更加“狡猾”“凶狠”,她不仅玩文字游戏而且在夏洛克取消自己的要求时钻漏洞强占其财产,不能令人信服。学生提出这样的异议后,课堂气氛陷入了僵局。于是,我索性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围绕这个主题收集并整理资料,然后再行讨论。经过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完整的夏洛克,明白了为什么说他“贪婪、阴险、凶残”,而且还了解了犹太人在欧洲为人不齿的原因及其辛酸的历史。这样,师生通过相互启发、学习、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变任务型作业为自主选择型作业
学生的发展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的教学也应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把握控制好作业的难度,其难易程度不能以我们的主观盲断为依据,也不能以某一书本为依据,而必须以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还应预测学生能够完成的程度,以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现象,而应让学生各取所需,量力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这也十分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在人教版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分层布置作业,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具体设计如下:
A:假如你就是那个天涯游子,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些什么?
B:请你用描写性语言把本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C:改写本小令为《天净沙·春游》以表现春游之喜悦。
在《核舟记》预习中,我设计如下:
A: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
B:教老师通过文章线索画核舟;
C:写一篇介绍自己珍爱之物的文言文小品文。
作业分层的策略丰富了作业的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
四、变枯燥的功利性作业为情趣性可持续作业
传统作业多数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以至于成为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只是单纯强化课堂教学的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创造实践能力则被大为忽略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我们所应做的,是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激发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在《春》《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收看电视散文,通过画面的显示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密密地斜织着”“在雨里静默着”“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场景的意蕴。这样,学生便揣摩出了一些关键动词的妙处。
在《化石吟》教学中,我特地向科学老师借了一些化石影像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影评,相互交流,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教育,又加强了认识历史的直观性。
总之,我们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把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延伸,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人生需要。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否则,作业就完全丧失了其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发展”的价值。
如果我们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及个性差异特点的作业,同时创新作业评价机制,势必将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