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晔
刚刚结束播出的《南极探秘之旅,是我经历的第二次对科考活动的直播(我负责后方)。在这之前的2007年还经历了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科考的直播节目《重返可可西里》。在两次直播中,前后期整套设备都再次成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有限的经验。
作为直播最常见到的工具就是转播车,这个在体育馆外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它可以高质量的转播比赛画面。但是对于像深入可可西里或者南极的这种极限条件下,转播车这种大型设备往往是无法到达的,后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转播车不能胜任这种艰苦的科考直播。当时的备用方案是一种叫做IPSTAR的卫星通讯手段,它体形比较小可以跟随考察队前往任何地方。但是IPSTAR的传输率远低于转播车。所以在当时必须置办一套,可以适应这种诸多限制的粗编设备。
用于直播的整套设备是SONY-190P摄像机(或类似档次的小摄像机,及相应配件),笔记本电脑,USB压缩卡,卫星通讯设备(或当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核心就是通过笔记本完成节目粗编,并通过卫星上传到服务器。后方登陆服务器下载,并通过软件转换成MOV文件在AVID工作站上编辑。
这套组合设计来自于我的一个实验,在我刚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就想着利用它剪辑一些自己拍摄的DV短片。通常大家实现这种剪辑,都是使用性能比较好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肯定没法与台式机相比,特别是笔记本硬盘的传输率比较低(这在视频剪辑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指标)。当时最早的实验是直接用笔记本电脑上的1394口采集(大约是3.6M/秒,M-jpeg压缩)并用Premiere制作了一小段短片。发现除了工作比较慢,并没有发生丢帧等严重的问题(笔记本当时很新,不知道使用时间长了,硬盘碎片多了以后会什么样)。
为了能让笔记本工作正常一些,我当时的实验就是,用一块高速硬盘也就是台式机硬盘组成的移动硬盘(买的是百事灵硬盘盒带外接供电),通过USB连线连接到笔记本上,作为专用素材盘。结果完成前面的操作很多都是瞬间就可以。从直观感觉上与台式机组成的非线没什么区别。这套自己设计的系统,剪辑mini DV级别(720X576 PAL)从没出过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去可可西里或者南极来说这个USB硬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移动性不好,听说很多人的这种的3.5寸移动硬盘,都在携带过程中损坏了。所以用这套组合去前方采访肯定不现实,而且卫星回传带宽的限制也不可能承受每天5到8分钟长3.6M/秒的素材量。这也是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比了候选的很多种采集卡(或压缩卡),最后选择了达乐的DVC-170E,缩卡,它是品尼高子公司的产品。品尼高公司的采集卡我用过好多种,价钱可以接受的型号功能性都一般,但是都很稳定。价钱和稳定也是选择它的首要原因。(我觉得对于电视台来说只要达到画面质量的门槛,稳定是第一位的)
达乐OVC-170是一块压缩卡,它可以把复合视频实时压缩为MPEG-2文件。MPEG-2压缩格式的文件很小(根据大概的测算,一条5分半的视频素材大约130M),这对我们有两个好处,第,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通过IPSTAR这类卫星传输设备向服务器上传6-8分钟的节目素材,可以满足当时每天直播所需的节目素材量。第二,笔记本可以直接正常剪辑这种比较小的视频文件,不需要前面说的外挂高速硬盘。另外DVC-170的体型小巧便于携带,抗震性好。它通过一根USB连线完成数据交换和供电。就像我们常用的u盘一样。当时单位一次买了两块这种卡,另一块作为备份。
在两次使用中整个系统的其它环节都表现很好,唯独这个DVC-170有一些问题。首先是它只支持模拟信号,不支持1394一类通用接口,比如有一些摄像机没有复合输出就不能搭配使用。其次是DVC-170的价钱毕竟很低,在使用中发现会有一些马赛克出现。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猛烈地推拉摇移镜头中。比如这次回传的画面中有一个表现汽车快速前进的镜头,就是车窗外高速掠过的树木。这个镜头几乎是满屏的马赛克。这块卡虽然满足了像《重返可可西里》和《南极探秘之旅》这种野外恶劣环境科考的直播任务,但是它也是整个设备链条中画面质量的瓶颈。所以使用时要避免过于猛烈地推拉摇移镜头。
最后,我感觉随着电视节目高清化,如果未来的科考报道使用高清设备(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SONY EX卡式的小高清,每小时16G数据量)将对卫星传送产生不小的压力。但愿到那个时候会有比较稳定的高清压缩卡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