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V五年 光影感悟

2009-05-11 03:59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生

2003年10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电视台(BSTV)正式建立,开播之初,通过宿舍闭路电视不定期播出一条校园新闻并开始尝试网络视频点播,内容简单至极。

2004年,二外与高校食堂电视合作,建立了食堂闭路电视系统,但未能在二外电视台节目播放方面达成一致:

2004年10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四十周年校庆,二外电视台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制作了专题片。

2005年学校开始逐铡散除宿舍电视。

2006年7月,食堂播放问题解决,顺利将二外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接入到食堂。

2006年9月,二外电视台与核桃林传媒合作,在校内各大公共场所建设20块液晶电视,循环播出电视台的各类节目。

2007年,得到了北京市的专项款在户外建设近20平米的全彩屏。

2007年10月24目,大屏同步直播嫦娥—号飞天实况。大屏前,师生云集,属于二外人的第一次集体感动。

2008年,汶川大地震,奥运会……

2008年10月,二外电视台建台五周年,电视台为此制作了纪念片,命名为“光影感悟”。

对于现在身在象牙塔的莘莘学子来说,“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早已过去,信息对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基本需求。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想要知道一些校园信息,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或是大小海报,想要知道一些社会新闻,首选网络,其次是报纸杂志。而电视在大学生生活里的缺失是由高校传媒环境的独特性决定的。高校传媒担负着在象牙塔里搭建一张信息网的角色,其中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四个媒体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校园电视台作为一种更专业、技术要求更高的媒体行业,其自身的发展受到更多条件的限制。与其他传播载体相比,高校电视台的发展似乎需要突破更多障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电视台自2002年始建,到2003年10月正式建立并开播,到现在已经走过五年的时间,电视台现下设“二外新闻” 、“镜头二外”、“未来有约”,“微笑飞扬”、“时尚生活”5档专题类服务性节目,内容涵盖了校内外师生活动的新闻事件报道就业指导,奥运志愿者服务、娱乐服务等多个方面。

二外电视台五年的发展历程不算一帆风顺,却也探索出了一条契合二外特色的模式。回忆起这五年的成长经历,二外电视台的指导老师马宪超感慨道:“在这五年里,电视台从开始的不定期拍摄一起简单的校园新闻到现在已经摸索出了套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二外电视台这五年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条在探索中突破的经历。”

人员构成/就业

二外电视台成员的工作时间通常为大学四年,整个队伍的建设是“梯队化”状态,这样的队伍讲究的是专业化,据马老师介绍,现在电视台的学生成员共有33人,其中四年级同学作为指导人员,三年级同学承担组织和管理工作,二年级同学是电视台正常工作的主体队伍,而一年级的学生是接受培养及参与基础工作。电视台管理采用的是栏目组长负责制,栏目组长由老成员担任,每个栏目新人和老成员的组成比例基本为1:1.5,节目策划组织完成都由栏目组长负责。

二外电视台在纳入新成员后,首先要对其进行系列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节目包装,后期的采编技术人才进行深度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对日常节目的采编人员进行普遍的技术培养。培训方式是带一,老成员带新成员的方式,并且还会在每个月请专业的电视人对学生进行培训。

从电视台成立到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三十多人,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传媒行业,比如进央视,旅游卫视、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或者继续学习传媒专业,读研或出国深造,其中不乏学习小语种专业或旅游经贸专业的学生。电视台的工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的平台,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个人生涯。

当然高校电视台不以纯进入媒体行业为培养目标,马老师认为电视台更多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比如新闻采访的工作能提高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还比如校电视台专题节目的制作完全按照省市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流程,从策划到实施,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工作状态。有的学生虽然毕业了不在媒体工作,进入企业或其他机构,像媒体推广,国际交流,旅游等,但是在电视台的这些实践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得更加优秀。

马老师还特别为我们例举了他的得意门生刘力航的相关情况。作为一名从小师从俄派手风琴名家,耳濡目染俄罗斯文化的孩子,刘力航进入二外俄语系学习似乎顺理成章,可是刚进大一,他就发现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的自己与枯燥的专业学习有点格格不入,当然他没有像那些不喜欢自己本专业的学生一样整天抱怨,而是平心静气的学起了俄语。源于小时候的梦想,也为了给沉闷的专业学习增添一些乐趣,大二的时候他加入了二外新闻中心。这是一个包括学校电视台、广播台、记者团、网络技术部近百人组成的宣传阵地。很快刘力航便借助良好的计算机能力当上了技术部部长,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音频软件、视频软件的应用,承担起校广播台、电视台的录音及培训工作,并兼任多个栏目的策划人和电视台的对外联络负责人。他是个永不知足的人,一有机会就尝试各种宣传工具给校报撰稿、帮电视台摄像为校园网新闻摄影……在他的多番努力下,二外电视台和北京几所高校电视台达成了合作协议,打开了二外电视台对外交流的一扇窗口。刘力航在校电视台的实践经历使他迅速成长起来,做个新闻人的信念在他心中也越来越坚固。为了这个信念他曾经婉言谢绝了在18M获得8000元优厚薪资的工作机会。终于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经历层层选拔获得了进入国家新闻重地新华社实习和工作的机会。最初在新华社实习的时候,连新华社的老师都惊讶于一个学俄语的毕业生怎么会对新闻工作上手这么快,可以说在学校新闻中心的那段经历令他受益匪浅,使他最终获得了在新华社工作的机会。

二外电视台还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院各院系广泛合作,如与旅游管理学院合作,参与院级的科研项目《口述中国旅游历史》采访工作,外派旅游管理专业等学生到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宁夏等10几个省市参与拍摄与采访,做了近50期节目,使学生不仅提升了在电视制作方面的技术,同时接触了大量的旅游业界人士,进一步了解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

节目内容/发布

高校电视台本身作为一个媒体必须要有内容源,这些内容既要服务于学校,又要给学生提供服务。因为二外具有旅游资源及国家部委方面的资源,针对二外特色,电视台现下设了“二外新闻”、“镜头二外”“未来有约”“微笑飞扬”“时尚生活5档专题类服务性节目,分别与招生就业处团委,心理咨询处等部门合作,节目内容涵盖了校内外师生活动的新司事件报道、就业指导奥运志愿者服务娱乐服务等多个方面。二外电视台现在除了制作正常播出的节目外,每年还会制作招

设立了20个液晶电视点,各个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包括校内的国际交流中心,实现每日播放时长达到16个小时,同时学校还将在人流最多的地点,建设大型LED全彩屏幕,食堂电视也已经

搭建完成,播出电视台自制节目,涵盖近50个电视播出点,申请专有域名http://www.bisu.tv.搭建更易于推广的网络电视平台。

二外电视台现在也在逐渐“走出去”,马老师介绍主要有三个渠道是加入新浪高校视频联盟,将自己的节目放到新浪上,一是与央视网合作,央视网建立了高校电视台工作群,可以把高校的节目放在他们的平台上,也可以把高校的视频嵌入到央视网的页面,然后在高校校园网的页面上播出,比如去年二外电视台制作了系列高招咨询节目用央视网这个平台来播出,效果很好,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还有一个渠道是与北京教科委的宣教网合作,现在平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它将集成所有高校电视台的资源,是高校进一步共享资源的良好平台。

基础设施配置

电视台是重装备,高消耗的部门。完好的摄录、编、播设备是保证电视台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节目水平,多出精品的基础。因此,高校电视台也应同地方电视台样,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高校电视台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电视台所需的摄像机,编辑设备、演播厅等。另一方面是日常工作中所要消耗的支出。如拍摄节目所需要的大量耗材,包括录像带CD DVD等。二外电视台现有索尼摄像设备共7台最初用的是150P,后来增购了一些肩扛式摄像机,比如250P,190P,现在也有一些小高清设备如索尼A1C,Z1C等。

高校电视台开始只是学校的一个宣传机构,当它发展成一个新闻传播机构时才会有相应匹配的资金投入,马老师针对这点解释说:“一旦高校电视台到了新闻传播机构的层面,自然会有新闻节目的需要,可以说高校电视台存在的根本就是新闻传播,这样可以拓宽电视台在学校里发挥的功能,只有当学校认可你是个新闻传播机构时才会有硬件设备的更多支持,比如演播室,非线室等。现在就北京高校来说,在2000年之前,只有北大电视台等少数电视台认识到了节目编排的作用,现在北大电视台已经成立19年了,可以说在北京高校电视台里做的很好,一周有两期的节目,而其他高校大多数都是两周一期。

高校对电视台的资金投入受其本身需求的制约很大。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播出平台仅为标清电视机或网络直播的形式,对高清的需求很少,虽然高清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高清在学校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再比如大面积采购广播级的采编设备如索贝大洋DPS等,需要较多资金投入,但输出平台又远达不到广播级,所以电视台采购设备只能选择一些专业级别的编辑设备,如视频工作站。为了以最小的投入搭建最完善的平台设施,现在高校普遍采取学生机和教师用机分别引进的方式,在高校电视台,学生机主要用来满足学生日常实践的需要,比如日常节目片头的制作高端机则用来满足较重要的工作,比如毕业生片的制作,学校大型活动宣传片的制作等。

基于高校各部门互通合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解决平台跨越的问题也越来越紧迫。目前二外电视台后期制作采用的是premlere,而新闻系学生实践课用的是大洋,学校视听中心用的是索贝和大洋。二外电视台也力争明年引入大洋非编,可以说高校建立统一的平台是大势所趋,高校电视台和专业院系及学校相关机构之司的合作交流将更加通畅。马老师介绍说二外电视台下一步还计划建立网上资料馆,引入媒资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进行编辑、剪辑、输出,用户可根据权限上传,下载、播放视频资料,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电视台从简单的宣传机构到新闻传播机构的蜕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需要的是既能采写、又有创意,既会新闻、又懂管理,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表明新闻专业的学科建设需要的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高校电视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高校传媒环境中高校电视台应当如何突破障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特色,探索出一条合适的发展模式,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