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模式及对策分析

2009-05-11 02:27黄秀霞朱柏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校企办学设置

黄秀霞 朱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六种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模式的对比,指出应当根据社会需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设置专业。这不仅是就业导向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设置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趋异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98-03

[作者简介]黄秀霞,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2);朱柏义,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吉林长春130012)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之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模式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其内涵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努力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化水平。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几种基本模式

1、根据学校办学条件设置专业

这是专业设置的前提,也是专业设置的最基本条件。对于老学校而言,新设专业一般是由传统专业派生出来的相近专业,具有多年的教育资源积累和教学经验沉淀;对新学校来说,一般是从主干专业分离出来的专业。这种专业设置模式的优点是办学成本低,专业力量强,组织行动快,方案实施容易。其缺点是很少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使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2、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

这种模式能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体现人才流动和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往往只能适应地方经济而不能满足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对跨省招生的院校而言,如果完全按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有可能会出现生源短缺或就业困难的现象。

3、根据“校企合作”要求设置专业

根据“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要求设置专业,就是要求办学单位要以一种行业为背景,以企业为依托,与产业、企业的发展密切结合,并能保持长期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紧密型,这是一种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中,从社会需求调研开始,到包括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质量考核与控制、就业服务与指导,再到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全过程,都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二是稳定型,合作单位和学校共同建立稳定、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定期的工作实习制度,企业在专业设置中对人才规格和质量提出要求,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持续选用毕业生。三是松散型,学校缺少稳定的合作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主要在学校内部进行,部分实践教学通过到企业参加短期的生产实习得以完成。在这种办学机制下,专业设置所强调的是学生能否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因为我国能长期参与办学的大、中型企业有限,所以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大量设置高职专业的需要。

4、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该模式的特点就是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把培养社会及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办学途径主要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得以实施,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这种模式的实行既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就业市场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会出现部分职业岗位的紧缺人才供不应求,部分职业岗位却人员过剩的现象。形成这种人才供求关系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举办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的条件及能力。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势必将导致专业设置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导致宝贵办学资源的浪费。

5、以生源状况设置专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单科性行业高职院校通过“更名升格”,纷纷向综合性高职院校发展,这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现实。学校升格后,往往会根据本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建设理、工、文、管、法、艺等专业结构完善的综合性学院。在这综合化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非本类专业和无特色专业,这部分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招并较为时尚的专业,生源量比较充足,报考的学生相对较多。对就业而言,这部分专业恰恰又是“供大于求”的雷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据调查,2006年,在吉林省的14所高职(专科)院校中,有11所举办了商务英语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有12所举办了电子商务专业,有13所举办了物流管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将如何,实在难以预测。因此,处理好学校整体发展和办学特色的矛盾,处理好专业结构与综合发展的矛盾,是当前应该重点思考并迫切解决的问题。

6、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专业

当前,全国设置各类高职(专科)专业741种,其中目录内专业532种,目录外专业209种。全国共计4,1万个专业点,平均每所院校近40个专业点。为了引导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加其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教育部2004年编制出版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目录内专业大部分配备了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案,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都参照目录执行。然而,由于目录内专业大部分是比较成熟的大众化专业,专业趋同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就会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在目录外专业方面多下工夫。在209种目录外专业中,部分通用专业仅有一个或两个省举办,这类专业是可以借鉴和效仿的。在适当控制文科类考生比例的同时,应进一步细化文科类专业目录。适当放宽目录外专业的增设,尤其要放宽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业、建筑业、资源勘察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大类专业在专业目录外的增设。

二、对高职高专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内涵调整,推进专业趋异化发展。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量,形成课程特色,增设教学计划外的选修课程和实用课程,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和双专业。要积极倡导个性发展,着重学生特长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差异化发展,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保证合作单位是用人单位、强化的技能是高新技术技能、实习的岗位是紧缺岗位。要在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过程中促使人才培养规格与技能趋异化,尤其要防止与普通本科专业的趋同化。再次,要实行专业整合与分流、拓宽专业口径,充分依托学校的特定环境,将趋同化专业与学院的主干专业结合起来,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多内涵的特色专业。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众”字型能力结构转变为“出”字型能力结构,将“I”型知识结构转变为“Y”型知识结构,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二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推进专业趋异化发展。切实落实教育部[2004]1号文件精神,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半年,及时为学生调整专业方向,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要根据教育部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继续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一是在适当控制文科类考生的比例的同时,应进一步细化文科类专业目录,适当放宽目录外专业的增设。二是严格实行专业设置的审批制度。三是对紧缺专业给予政策支持。四是扩大办学水平高的职业院校的跨省招生规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辐射。五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不同规格的需求,推行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三年制技术型专科和二年制技能型专科教育。

三是根据社会需求与学校优势设置专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设置专业的必要条件,学院的专业优势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全面发展时期,绝大部分行业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各行业院校都应该发挥其专业优势,进一步做精做强。学校的专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办学力量方面,包括师资队伍、实践设施、教学资料积累、与企业合作状况以及社会的认可程度等。要努力将这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机制和“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这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校企办学设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