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智
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总部设在巴黎的通信卫星运营商——欧洲通讯卫星公司(Eutelsat Communicatlons)与中方敲定一项协议,准备利用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10年发射一颗卫星。根据协议,中国将为Eutelsat把一颗重达5.4吨的卫星送入轨道。如果消息属实,这是近10年来中国首次为西方大型运营商发射私营通信卫星。报道评价说,这代表着“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扩大中国太空技术领域和全球影响的努力达到了新高度”。
美欧打压中国
事实上,如果没有欧美在其中作梗,中国原本可以提前多年达到这一高度。有分析人士估计,中国可以以美国、欧洲或者俄罗斯发射一颗卫星一半的成本将卫星送入轨道,而且还额外提供地面运输和装卸服务、相对比较灵活的发射时间表等。但这些却无法改变中国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从1999年6月12日,“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将美国的铱星模拟星送入太空开始,中国对欧美国家发射卫星服务市场,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沉寂。而此前从1990年至1998年,中国的商业发射已占国际市场份额7%~9%。除去政治、军事因素的考量外,卫星发射产业的巨大利益也是重要原因。根据国际太空产业委员会的统计,太空和卫星产业的价值在2010年将达到1580亿美元。目前,仅商用卫星发射产业每年的价值就可达到25亿美元。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文森特·萨巴捷曾表示,西方国家目前可以生产和发射重量在6、7吨的卫星。而中国、印度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所以中国和印度威胁到美国的小型卫星生产和发射公司,但是不会对大公司构成威胁。话虽如此,但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警惕,中国航天要想顺利吃到蛋糕,依然不容易。
早在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之前,1988年12月中美两国签署的《关于卫星技术安全的协议备忘录》等3个协议中就规定,卫星制造商向中方提供的数据信息都须事先经过美国政府批准,所有卫星、火箭技术协调会都有美国政府官员在场监督,卫星运抵中国实行免检,并且一天24小时都处于美方保安人员的监控之下。
度过相对稳定的10年蜜月期后,1998年4月起,美国国会部分人士指责中国通过商业发射窃取美国卫星技术和导弹技术:1999年5月,公开发表的考克斯报告称中国通过商业发射,特别是故障调查,窃取美国导弹技术,进而“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中国和美国的太空关系变得很僵,华盛顿已经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禁止技术出口,还禁止那些使用美国技术的卫星在中国境内发射等。
2006年6月,美国政府更是宣布冻结包括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内的4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资产,并列入美国制裁的公司名单。美国的制裁多年来把中国排挤在由美、欧、俄控制的“卫星发射俱乐部”之外。
中国入市艰难
1986年前,美国几乎垄断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虽然在全球商业卫星领域中,美国卫星发射和研制商所占的市场比率近年来一路下滑,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的劳格斯登仍表示。在未来10到20年内,美欧在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回顾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历程,则是一路艰辛。
早在1985年5月,中国航天工业部出席日内瓦空间技术会议的代表向各国宣布,中国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将进入国际卫星运载工具市场,正式对外承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但此时这还只能算是一个目标,或者说只是一个广告。
当时最大的障碍就是美国。为争取美国的支持,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邓小平特意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温伯格怀着好奇和疑虑参观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之后,称中国具备了对外发射服务的能力。
1988年8月,中国再次向世界表述了自己对外发射服务的政策:外国用户的卫星运到中国发射,技术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中国在执行对外发射服务中不谋求国外卫星的任何技术秘密,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只是对世界发射服务市场的一种补充,是对用户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绝不会对西方同行构成任何威胁。之后,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团于1988年10月和12月,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进行两轮谈判。
为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当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中国加入《营救宇宙航行员、送回宇宙航行员及送回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协议》、《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公约》和《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的决议。12月,中国正式加入“外空三条约”,为发射卫星提供国际空间法律的保障。
中国火箭要进入国际市场,还必须要得到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制约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批准。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西方国家对大陆实施“制裁”,如果美国政府禁止卫星出境,则发射将无法进行。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外交活动之后,1989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终于宣布:美国政府批准给运往中国发射的卫星发放许可证,为中国火箭发射国外卫星铺平了最后的道路。
1990年4月7日,中国首次成功实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本文部分数据信息摘自《中国航天》)
编辑 萧方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