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伦
刘佳慧一直盼望着自己的果茶能“插上营销的翅膀”,飞遍神州。到时候哪里还愁走不出二线市场、打不开销路?
果茶梦
清品果茶的老板刘佳慧这几天寝食不安。这个季度,她的果茶销量又比上个季度下滑了20个百分点。
说起这清品果茶,其实就是有点果味的茶饮料,和市场上其他产品的味道也差不多。果茶市场竞争激烈,饮料巨头占据的一线市场进不去,清品只能攻二线城市,但销售一直不稳定。
刘佳慧一直很会为自己的产品找噱头,靠着时不时的“吆喝”,数次挽救了果茶销量下滑的颓势。刘佳慧每每谈起自己力挽狂澜的经验往往还会加上一句:“当然,现在这吆喝不叫吆喝了,它有了专业的名字叫‘营销。”
刘佳慧一直盼望着清品果茶的芳名能“插上营销的翅膀”,传遍神州。到时候哪里还愁走不出二线市场、打不开销路?可是当下,她却只能对着电视发呆,看那些财大气粗上得了央视的大牌们秀遍全国。
电视正在播某品牌的牛奶广告。草原青青,是该大牌自有的基地,配合解说词,说什么在这牧场里,品种优良的奶牛能吃到质量最好的青草,然后产出高质量的牛奶。
刘佳慧眼睛发光。难怪自己做起宣传来总觉得底气不足。要是有一个茶叶基地不就打下基础了吗?刘佳慧连平面广告都想到了:一片青翠欲滴的茶山,蓝天悠扬,白云飘飘,“清品果茶——来自XX山的绿色果茶。”
刘佳慧把自己的创意取名“基地营销”,也顾不得是深夜了,打电话给才招进来的营销副总钟少龙,要他马上收集各大公司基地营销的成功案例,明天开会讨论。
基地计划
第二天开会,名曰“讨论”,其实刘佳慧主意已定,所以基本是个人演讲。她要到武夷山开果茶基地,作为提升产品文化、促进产品销售的新一轮重磅武器。
钟少龙虽然觉得这个方案有些不妥,但初来乍到不好扰了老板的兴致。会后单独沟通的时候,他才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刘佳慧马上似笑非笑地问他:“那钟总有什么营销高招呢?”
钟少龙一听头就大了。这一周他抓紧翻阅公司存档、各种报表、市场方面的总结材料,与内勤和业务人员交流,尽快使自己进入角色。刘佳慧却不觉得这些工作有何意义,每天一上班便站在他办公桌前重复同一句话:“快说,我们该怎么干?”似乎他是有现成的锦囊妙计,只是在卖关子不肯快点拿出来。钟少龙果然被堵得哑口无言。
可是建基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钟少龙担忧的事情正在一一发生。武夷山青山绿水,但每一片绿叶都必须以金光灿灿的钞票为代价。刘佳慧正为钱的事为难,武夷山买地的报告又被政府挡了下来。
刘佳慧灵感突然出现:买不了我还租不起吗?租金十万一个月算什么,只要用基地这张底牌把市场做起来了,到时候谁扔下谁还说不清楚呢。
于是她兴高采烈地打道回府,马不停蹄地谋划下一步营销跟进。
内伤
有了基地的刘总精神焕发,睡梦中都看见自己那碧绿碧绿的果茶,让油绿油绿的茶叶托着飘过每个大城市的上空,下面是成群结队的消费者在追逐……
事实证明,一个月下来,仅仅是包装焕然一新,果茶的销量就一改几个月来的低迷走势。
“清品果茶走向又一个历史性的春天!”刘总在庆功会上说,还特意看了看钟少龙。
钟少龙唯有苦笑。在来这个公司之前,他就听闻这位老板是个营销狂人,认为发展得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一位神通广大的营销总监,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她的企业比某某企业早起步,却没有多大发展,就是始终缺少一位称职的营销总监。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梳理,他却发现公司有不少问题。比如,公司老是换营销副总,换一套人马就换一次包装,甚至有的是老总自己找几家设计公司搞出来的,欣赏起来就像在看联合国的万国旗般杂乱无章。
这还是表面的,要再深入探究下去,问题更严重:
第一,在销售网络七零八落的现状下,公司不切实际地组建了一批相对“庞大”的营销队伍。公司拼命压任务,业务员就漫天许愿给经销商塞货,无法收拾了就结账走人。
第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主打产品是果茶,但还有另外十多种单品。每个单品都只对应两三个客户,随便砍掉哪个产品都会死掉一两个客户。
第三,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虽然安装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无菌灌装生产线,但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低级错误层出不穷……
不把公司的“内伤”治好,营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是他的进言并没有引起重视。老板还在心里嘀咕,我请你来是做策划的,不是搞行政的啊。
宜人的春天过后,刘总的酷暑应约而至。产品销售又下滑了!
这在钟少龙意料之中,他也整理出一份建议书。但老板很不满意,说:“钟总,我们还是得分清楚主次矛盾啊。现在把销量冲上去才是重中之重!”
刘佳慧忙着去北京参加营销培训班呢。临走交代:“你在这几天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我回来找你拿方案,然后结合我这次学习的知识再完善一下,推出新一轮的营销攻势。”
大师救市
凌晨两点多,钟少龙被电话声吵醒。刘佳慧兴奋地要和他讨论听了两天营销课的心得——明星代言。
刘佳慧自顾说下去:“你知道什么叫差异化营销吗?很多茶饮料都请的是女明星,我就去请个帅哥来。我后天参加完另外一个培训班,就直飞香港找代言明星去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刘佳慧还没飞到香港,该明星就爆出丑闻。
好在刘佳慧是个不轻易气馁的人,而且,扔那么多钱参加营销培训可不是白跑的,她早认识了不少营销专家。联系上一位,专家很热情,点子有的是,但得按规则办事,你得让我的智慧价值得到体现。
刘佳慧一口答应。
营销专家救市方案的主题是,文化营销。
刘佳慧一看,立刻改口叫人家“大师”了。大师的思路很清晰:第一步,锁定武夷山历代文化名人中有种茶或者饮茶嗜好的,策划搞个“认祖归宗”仪式;第二步,面向全社会发布名人茶道的独到之处,同时,通过名人茶文化论坛、免费培训名人茶道制作等形式多样的载体,为公司新产品上市销售做好铺垫;第三步: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推出名人果茶饮料。
刘佳慧举一反三又加上一条:挖掘果茶口味的历史底蕴。然后开始发挥想象: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贵族就开始饮果茶了,考古队曾发现过这样一个作坊,还发现了一本制作果茶的秘诀,是用树皮做的。这条被认为太不靠谱,刘佳慧只觉得好生遗憾:“做营销就要敢想嘛。”
总之,这经典的三步营销法,能让产品不显山不露水地被消费者追捧。刘佳慧对接下来的执行环节胸有成竹。
“名门之后”
文化名人嘛,随便翻翻地方志就是一大把。可怜秘书翻了三天书,神情恍惚,终于听说“乾隆年间有个刘大章茶叶生意做得不错,他家在武夷山一处山村,挣了钱回来盖房子,整整盖了一个村。”
刘佳慧一听就激动起来,亲自查找,原来此人乃是乾隆年间刘家村一书生,因科举不第,卖茶为生,竟成当地巨富。刘佳慧一拍桌子:“就是他了。从今天起,我就是他的第二十代孙女。”
秘书忙摆手:“好好算算,二十代对吗,是多了,还是少了?”
“哦,二十年为一代,乾隆是哪年的来着?二百五十年前啦,好,那就打个对折,第十代吧。”认祖嘛,简单。花点钱,请几个同姓的人出来证明一下,散布一下舆论,刘佳慧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名人之后了。
重头戏当然是如何来包装和打造这个名人品牌。
营销大师指点:“我们就建个博物馆嘛。名人煮茶的茶具、做茶的飞簸箕,还有茶壶、茶杯以及装水的陶罐,再加上他的文章、书法、衣服、布鞋……就把整个博物馆给撑起来了。”
现在轮到刘佳慧的手下为难了:“哪里去找这些文物啊?”
刘佳慧计上心来:这些东西哪里找不到啊,你用玻璃框密封好了,再贴上“贵重文物请勿触摸”的标签,谁知道是新世纪的还是几千年以前的啊?就算来了行家,我们也可以说文物太贵重了,所以展出的是部分复制品。
接着,刘佳慧还吩咐秘书在报纸、电视上征集文物,也算变相广告了——你看,处处可营销啊!
当然,修博物馆的钱她没真投下去。博物馆嘛,可以慢慢修,先把新产品推出去再说。至于什么是新产品,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和噱头的清品果茶。对了,名字也得改成“有百年老铺感觉”的“刘氏果茶”。
终于,新一轮销售高峰如期而至。
这里有两个不和谐的小插曲。一是刘总处理过很多次的:一个小县城的学生喝了刘氏果茶后开始拉肚子。对方家长不依不饶地要求公司公开向社会做出解释。刘佳慧交代手下搞定。二是钟少龙辞职了。他那些改进生产、管理,调整销售网络的建议得不到批准,刘佳慧那套营销方式他也不能认同。
小插曲毕竟无法影响主旋律,刘佳慧并不在意。
营销隐君子
刘佳慧已经习惯了销售曲线上下波动,周而复始。只有不断用新的营销模式去刺激市场,才能保持销售不断向前冲刺,就像电子钟必须定期更换电池一样。
或许营销真是一剂猛药,但这种药能让人上瘾。“认祖归宗”这支兴奋剂药效一过,刘佳慧又把营销班上学到的博客营销、概念营销、体验营销……统统折腾了一遍,效果嘛,时好时坏。
值得提一下的是概念营销,刘佳慧号称自己的果茶新添加了一种公司“担纲研发”的叫BIO的营养成分。刘佳慧决定把这个洋气的概念再做大,让消费者印象更深刻。至于BIO是否和“百年老字号”的果茶匹配,刘佳慧的解释是:“我们要与时俱进嘛。”
某天,灵感快枯竭的刘佳慧想起来了,超级女声不是让全国人民都疯狂了,还带动了那么多的产业发展吗?我也来个“超级茶美人”选秀。
连女儿都说:“现在还搞选秀啊,老套!俗气!”
刘反驳:“脑白金广告老套不?俗气不?但人家就是卖得热火朝天。”逆市选秀,一锤定音。
她还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一个电视台制片人,在海选广告中打出诱人的信息:选秀冠军会成为茶道名人之后家传果茶的指定代言人,专门为刘氏果茶新添加的BIO成分造势,还能成为某电视剧的角色候选人。当然,这候选人的名额是刘佳慧花了真金白银买来的。
其实选秀活动操作起来相当复杂,刘佳慧一时又没有营销副总协助,忙得天昏地暗。一会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一会那个地方需要“救火”。
有时候,刘佳慧也开始怀疑,或许这种看似热闹的营销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或许钟少龙提出的那些不那么“营销”的建议才是做企业的正道。但是她已经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只要营销这个发动机一停止工作,产品滞销、压库存、回不了款……一系列问题就可能把公司拖垮。自己没有那个魄力,公司也没有那个条件进行一次“休克”疗法。所以,只能这样折腾下去。
更多时候,刘佳慧还是有信心的,她的刘氏果茶肯定会走出二线,卖往全国。
意外成名
刘佳慧没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选秀活动的大篇幅报道,但是街头巷尾又确实在议论刘佳慧和她的果茶。
国家质检总局质疑BIO并非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原料。消费者早对三聚氰胺、OMP、IGF-1这一系列“形迹可疑”的化学名字格外敏感。刘佳慧本想通过宣传攻势解决这次危机,但是她越高调宣传,越显得“没有诚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于BIO质疑的声音也越多。
经过不断的营销轰炸,网友们对刘氏果茶还真有了兴趣,于是发起了人肉搜索。博客营销没能运作起来的刘氏果茶在网上终于成了热门搜索词。
这下,又牵扯出曾经有学生喝果茶喝出问题;爆出刘佳慧冒充名人之后;经销商又出来诉苦,说业务员给的承诺不兑现;博物馆资金不到位成了烂尾工程,让人怀疑公司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公司高层流动频繁,有人质疑其管理不规范;选秀节目又给爆出买角内幕;连同武夷山的基地属临时租用都被挖了出来……刘佳慧当然得一一辩白、撇清、还击。
口水战中,刘佳慧和刘氏果茶终于全国皆知——这大概属于“事件营销”范畴?
编 辑 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