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青云 姜益泉 吕环照 李国元
摘要: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及其毒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生长较好;经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70%甲基托布津可温性粉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其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2.55%和91.62%,且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在800倍液、1200倍液浓度下时红栀子芽枯病菌的相对抑制率均达90%以上。
关键词: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35.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09)02-0343-02
红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 Eills)是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的常绿小乔木,其叶、花、根、果均可供药用,也是较好的天然食用色素原材料,因此,红栀子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红栀子在湖北省栽培较晚,人们对其栽培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足,特别是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病虫危害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红栀子的正常生长。笔者通过多年来对红栀子苗期病害的研究,探明了红栀子苗期芽枯病的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并对该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现将其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菌
来源于孝感市孝南区丽华红栀子园红栀子芽枯病病株。
1.2供试药剂
4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泰兴市东风农药化工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江苏利民化工有限公司),40%菌克星可湿性粉剂(山西省临汾有机化工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西安海浪化工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1.3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按常规方法配制。
含毒介质培养基:在PDA培养基液中,取高温高压灭菌后的PDA培养基液49mL注入三角瓶中,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三环唑、代森锰锌、菌克星、甲霜灵锰锌和甲基托布津5种农药的800、1200、1600和2000倍液4个浓度梯度的药液各1mL,注入未凝固的装有培养基的三角瓶迅速摇匀,此时供试浓度是母液浓度的2%,标记药剂名称和浓度,以在培养基中加入1mL无菌水作为对照。
1.4试验方法
1.4.1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取新鲜红栀子病芽材料,用无菌水清洗后置于干净的培养皿中,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病原菌的组织分离,得到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将已分离到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红栀子芽上,在无菌条件下培养观察红栀子芽发病症状,确定红栀子芽枯病致病菌。
1.4.2生物学特性观察将已分离出的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在pH值7.0条件下,在20℃、25℃和30℃3种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培养,每种温度3次重复,定期观察病原菌的生长情况。
1.4.3室內毒力测定在25℃条件下,用三环唑、代森锰锌、菌克星、甲霜灵锰锌和甲基托布津5种农药的1200倍液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进行处理,培养皿直径为10.0cm,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培养好的菌落边缘的菌丝移植于含毒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每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其菌落菌丝生长情况,计算相对抑制百分率。对抑菌效果好的杀菌剂按800、1200、1600和2000倍液浓度梯度对病原菌进行处理,定期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计算抑制率。
1.4.4病害发生情况观察2004~2007年,在孝感市孝南区丽华红栀子园红栀子芽枯病发生区连续3年定点、定期进行跟踪观察,对苗圃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病害危害特性进行系统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据观察,红栀子芽枯病主要危害幼嫩芽叶,先从叶尖或边缘出现黄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展为褐色或黑褐色不规则的大斑,被害芽叶常扭曲或向下卷曲呈枯焦状,叶梢生长受阻,叶片萎缩卷曲死亡。在气温15~20℃,空气湿度较大时,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大量侵染,发病严重苗圃成火烧状。
2.2病原菌的鉴定
将从红栀子芽枯病病芽中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红栀子芽上,经25d后观察,发现红栀子芽均有不同程度的感病,其感病症状与分离的红栀子芽枯病症状相同,由此可知这种病原菌是红栀子芽枯病的致病菌。
2.3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经鉴定,红栀子芽枯病的病原菌(PhyllOstictagermmzphliae Chen et Hu),是一种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正面的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孢子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有孔口,大小为90~245μm,孢子器壁薄、膜质,孢子器内生有很多无色单胞圆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红栀子芽枯病病菌菌丝初期黄白色,后期暗灰色,10d后在菌丝四周长出黑色孢子,病菌生长的适温为20~27℃。
2.4不同培养时间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对已培养出的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分别在20、25、30℃3个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于接种后5d、7d、10d测量菌落生长情况,结果如表1。表1表明,在适宜的温度(25℃)下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旺盛。将3种处理下的菌落生长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
2.5不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甲基托布津和甲霜灵锰锌两种药剂1200倍液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2.55%和91.62%。代森锰锌和三环唑1200倍液的抑制效果较差。因此,甲基托布津可作为防治红栀子芽枯病的推荐杀菌剂使用。
2.6杀菌剂不同浓度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用甲基托布津按不同浓度梯度在无菌条件下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进行接种试验,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当芽枯病病原菌在温度为25'12时培养7d,甲基托布津在800~1200倍液对红栀子芽枯病菌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
3讨论
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旺盛,发病重。从本试验结果来看,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栀子芽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不同,而且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只能作为大田防治药剂筛选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中还要作好药剂比较试验。
(责任编辑万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