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宏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辖2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创建文明城市之前,由于诸多原因,城市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凯里市委市政府从市情出发,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常委扩大会、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健全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督查机制、严格考核机制、激活投入机制,先后制定了《凯里市创建文明城市规划》、《关于“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主题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创建“凯里文明”的决定》和《凯里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扎实向前推进。
2001年以来,凯里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争取和筹集资金9亿多元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增加到2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6.12%。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0.2平方米。建成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住宅小区,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24.97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达到日供水量7.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自2002年以来,凯里不断加强城区绿化和清违还绿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已达641.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绿地面积141.63万平方米,绿地率34%,人均公共绿地达7.44 平方米。通过完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凯里市委、市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提升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确立了以人为本,从行人走“斑马线”、不随意吐痰、车辆不乱停乱靠等“小事”入手,按照把小事做大的工作思路,抓好市民行为习惯的转变,确保抓“小事”取得实效,并通过抓“小事”促进市民文明意识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表明,这一工作思路符合群众愿望,为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几年的努力,凯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凯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凯里亦喜获一系列殊荣:2004年获州级文明城市称号;2005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近日,黔东南州州委常委、凯里市委书记杨正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凯里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二是城市卫生与秩序明显好转;三是城市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四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是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六是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回顾凯里市几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艰辛历程时,杨正明告诉记者:“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经济欠发达、基础条件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跨越式发展,加大投入、基础先行是前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是基础;自强不息、奋勇争先是动力;突出重点、层层推进是途径;创新机制、加强领导是关键。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以及兄弟县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抓好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凯里市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