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华人无奈容忍啃老族

2009-05-08 15:31
环球时报 2009-05-08
关键词:名牌餐馆华人

本报驻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记者 纪双城 刚锋 青木 刘越 王方

尽管大多出生在中国,却在欧洲灯红酒绿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有着对物质享受的强烈追求和及时行乐的西方价值观,穿名牌,开好车,下馆子,然而这一切却不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能力挣得的———他们就是海外华人新移民二代中的啃老族。这些人在生活模式和理念上与父母反差巨大。他们耳濡目染西方的享乐型生活观,却又难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同时,由于他们的父母忙于生意和工作,对子女疏于教育。有些华人新移民二代缺乏能力,也不愿承担责任。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下,他们中很多人更是因为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而选择逃避现实。

华人移民啃老族越来越多

今年23岁的刘凯是家住柏林的新一代华人。他的父母在柏林开一家中餐馆。《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他时,这位全身名牌打扮的“新新华人”正开着宝马敞篷车和女友兜风。他说,父母这一代每天忙碌10多个小时,根本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不会再走父母的老路。目前,只有高中学历的刘白天在家上网、看电视,晚上去酒吧、迪厅狂欢。每月还要从父母那里拿取1000多欧元零花钱,甚至去欧洲各国旅行、交女友等费用也由父母支付。如今,像刘凯这样的“不想学习、不想工作、不想找工作” 的啃老族,已成为德国华人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据调查,在新一代18至30岁的华人中,至少有1/3属于啃老族。

在英国,华人目前已超过30万。从伦敦到爱丁堡,在由南至北各大城市,年轻“啃老族”的队伍日益壮大。在伦敦,记者和在旅行社当司机的华人老马聊起这个话题时,他坦承自己就是“被啃一族”。20出头的女儿虽然早就搬出去自己过,但每月还向他和老伴要六七百镑生活费。老马苦笑着说,自己就一个孩子,想让她过得好一些,但眼下自己的日子没一天是轻松的。最近几年,记者在英国许多城市都碰到过和老马有着类似处境的老华人。没人能统计出这支“啃老族”究竟有多少人,但从高档皮具店里看到那些年纪轻轻就出手阔绰的华人身上,从那些在街头拿着最新款奢侈手机、开着限量版跑车的华人身上,你不得不相信这批人不在少数。

华人大规模来到西班牙淘金创业是从二十几年前开始的。如今第一代移民大多有了不错的生意。移民部门资料显示,目前在西班牙居住的中国合法移民有8.5万至9万人,而移民的后代,也就是“二代移民”中超过18岁的约2.5万人。部分二代移民在父母创造的财富和良好生活环境中坐享其成,虽有谋生能力,却不工作,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靠父母的生活。旅西华人二代移民中到底有多少啃老族,看看华人聚居区众多在网吧里嬉笑、没日没夜上网和街头游荡的年轻人就能略知一二了。

子女伸手,父母无奈

欧洲华人中的“啃老族”主要来自两类家庭。一种是父母没受过多少教育,平时忙于经营生意,对子女一味溺爱。另一种是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太过于关注自己的事业,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面对啃老的子女,为人父母的华人们内心也很矛盾甚至着急、生气,更多的是无奈。

记者在意大利的一个华人朋友6年前带着儿子移民到米兰。如今孩子快高中毕业了,说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生活上更是完全向当地孩子看齐,穿名牌运动服、骑名牌山地车。近两年朋友在意大利的生意遇到很大挫折,儿子却表示不打算继续大学学业。她急得对儿子说:“现在生意这么不好做,你又不肯上学,以后怎么办呢?”儿子居然郑重其事地对她说:“金融危机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你的生意会好转的。我不着急,我能等。”看着目瞪口呆的妈妈,儿子不以为然地说,他的华人同学中有不少都打算先靠父母生活一段,以后再作打算。

德国的啃老族从日常生活开销到汽车、住房,都要求父母资助,他们自己却很少能帮父母分担点什么。比如刘凯,由于不喜欢中餐馆的油烟,很少帮助父母打理餐馆。每次劳工局向他推荐工作,他都以不适合为由拒绝。父母为此非常焦急,却又无可奈何。家有啃老一族的父母,大多不愿谈论此事。生活在柏林的老张有一双儿女,都快30岁了,但大学硕士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吃、穿、用全花父母的。老张担心自己两年后退休,孩子还找不到工作。在接受采访时,他嘴里不断唠叨着“父母终生劳苦,子女轻松快活,孙辈只能上街乞食”。

在利物浦,记者认识了谭越夫妇。这对“80后”从去年结婚以来一直没找工作,每天最常做的两件事就是去市区购物和回父母的餐馆吃饭。利物浦市区范围并不大,但谭越夫妇每次出门都会开父母去年给他们买的奔驰跑车。谭越的母亲说,儿子前段时间跟她说准备明年生孩子,所以还需要重新买一套房子。

有的中国移民家庭并没足够经济实力给孩子买名牌,但孩子会说:“为什么人家的父母能给孩子买‘耐克,就你们不行,这让我在同学、朋友面前多丢脸。”就是这样一句话,父母往往会勒紧裤带情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啃老背后的移民文化困惑

欧洲华人中愈演愈烈的啃老现象背后,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是移民群体特有的教育缺失。从表面看,较好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溺爱似乎是啃老族产生的根源。仔细分析,这其中折射出移民群体特有的教育缺失。在华人带着淘金梦在异国他乡全力打拼的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因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独立性、责任感等都是有缺失的。而父母的补偿心态加剧了对子女的放任。谭越的父母就说,之所以这么宠着儿子和儿媳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愧疚。刚来英国打拼时,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夫妻俩把儿子留在国内朋友家寄养多年。他们现在希望儿子不要像他们年轻时那样辛苦。

其次是欧洲享乐文化的影响。比如,在西班牙的二代华人移民中,攀比风气非常重。服饰要攀比,用品要攀比,谁拿出最新款式的手机谁就可以趾高气扬一番,这点和西班牙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在法国,华人啃老族的出现和当地文化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法国是高福利国家,很多年轻人不找工作,整日游荡在外、开派对,享受政府补助。年轻华人从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沾染上好吃懒做的习气。采访中记者遇到一个父母在巴黎开餐馆的华裔年轻女孩。一身名牌的她说自己失业了。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回答更令人惊讶:“上学有什么用,毕业了还不是打工。”抽烟、泡吧、开派对,为了维持高额消费,她现在只能依靠父母。谈及未来,她说走一步算一步,但不会像父母那样辛苦打拼了。

第三是难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作为移民的子女,第二代移民在某种程度上与父母一样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如果说第一代移民面临的难题是文化上的接受,第二代则是文化融合。这些孩子成年后,即使讲着流利的当地语言,仍走不出华人圈和父母店面,在社会隔阂和父母的羽翼下,不知不觉当起啃老族。有学者指出,欧洲华人中出现这么多“啃老族”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社交圈子太窄、难以拓宽视野。在相似背景的圈子里,很难相互比较彼此的工作事业,往往是在物质上攀比。

其实,在啃老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西方人眼里,成年后还依靠父母是种耻辱,而中国人传统上从来就不存在这种耻辱感。年轻人认为依赖父母天经地义,因而心安理得地啃老。德国东亚研究所华人问题专家格日清指出,很多“啃老族”是中国的家庭形式造成的,年轻华人都习惯与父母同住。德国年轻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平均年龄多在20至23岁,而华人则很少在29岁之前离开。

还有一点就是啃老族自身缺乏竞争能力。虽然父母大多有餐馆等产业,但这代年轻人并不想走父母的老路,也不愿承担太多责任。而且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如何肯放下“身价”去艰苦创业或者当个打工者?实际上,很多年轻华人的自身能力也无法应对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啃老成了唯一的选择。

记者私下里同谭越聊过,才知道其实他也曾打算去打工挣钱,但遭遇了几次应试挫折后就放弃了。谭越说,凭着父母经营的餐馆,他一个月至少有两三千英镑的零用钱,这比一般的年轻上班族要高多了。可眼见父母一天天老去,餐馆今后一定是自己的,但问题是他从没在餐馆里实践过,更谈不上管理经验了。如果有朝一日餐馆垮了,他也就断了生活来源。对于未来他不敢有太多想法,只能逃避现实。

啃老现象带来了更多社会问题。在一些华人聚居地,那些整日闲逛、出手阔绰、呼朋唤友的年轻华人,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无聊的时光消磨中,有些人会打架斗殴,甚至参与黑社会进行犯罪活动。这些人虽然不多,但造成了恶劣影响,成为一些欧洲国家的重点打击对象。比如,近段时间以来,在马德里的一个华人聚居区已发生多起年轻人群殴事件。最近几年,意大利的移民紧缩政策以及频频出现的针对华人的不利新闻,和这些社会“啃老族”的所作所为不无关系。▲

猜你喜欢
名牌餐馆华人
设计我的姓名牌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1号异星球餐馆
“撕名牌”大战
只穿名牌的“标签女”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