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敏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课时,笔者事先准备2杯水(其中一杯是淡水,另一杯是盐水)和2个鸡蛋,以试验的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已有的浮力知识来深刻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样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作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讲授《愚公移山》,分析愚公形象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太傻,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多管闲事;有的学生说愚公太“愚”了,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不值;也有人认为愚公是超人,太了不起了,完成了常人无法实现的伟大事业。对这些超乎寻常的观点,笔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
提供自主形式,开拓创新之路
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
例如“语文活动”——课本剧演出,剧本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将此活动与影视生活中的“小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模拟:大胆地设想一个情节,分几个角色,设计一套对话,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构成一幕剧。因为影视生活广阔,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这么一引发,学生兴趣陡生,一个个取材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构想出来了,如《阿Q正传》《白毛女》等,色彩纷呈,师生扮演角色演出,活动中学生畏难情绪随之得以消除,把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这样组织的课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把已有知识和情感体验融入课堂,不仅巩固课本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及时评价,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如在以上的活动中,“评优”、授奖,都是在“主持人”引导下公开进行的,透明度大,客观、公正。也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项目的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定,如“优秀奖”“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表演艺术奖”等,以此激励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并作出正确及时评价。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为社会造就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