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院校如何有效防范校园暴力探析

2009-05-06 03:35杨晓阳
成才之路 2009年5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防范

杨晓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探析女子院校如何有效防范校园暴力。

关键词:女子院校;防范;校园暴力

目前,国内有为数不少的女子院校,致力于女性素质教育,以培养高尚人格、高雅气质、良好行为规范的高技能女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优秀女性人才。女子院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女生,莎士比亚曾说过:“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言犹在耳,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一度作为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女生正逐渐变为校园暴力的主角,在本应是象牙塔的纯洁校园里,上演了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暴力伤害事件,包括言语暴力(辱骂、恐吓、威胁、讽刺和挖苦)和躯体暴力,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给学校、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十分恶劣。仔细分析女生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和以下几方面因素分不开。

(1)社会不良风气、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缺乏人文关怀,既不尊重也不关爱作为个体的人,学生们因而被训练成除了对学业满腔热情外,对道德素养、情感的需求和付出冷漠不堪的人。同时,在新旧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违反社会规范的色情文化、拜金文化、暴力文化、帮伙文化乘机滋生,极端利己的价值观被到处宣扬,媒体中的暴力文化使学生们处于暴力威胁之中,而暴力节目的主角很少因其暴力行为受到惩罚,也容易误导学生们产生错误认知,增加模仿与学习的可能性。当多种思想和价值观共存并产生激烈交锋时,自身社会经验不足、人际关系网不广、心智尚未成熟的女孩容易无所适从,一旦遭遇矛盾,自然就想到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

(2)学生本身的素质及同龄人的影响。1980年后出生的女孩,由于物质丰裕,眼界开阔,无论穿戴喜好,还是思维模式,迅速与国际接轨,是极力自我张扬的一代。她们的共同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眼高手低。常被批评太过张扬恣肆,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责任心和集体意识,物欲浓重,道德观松懈。她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成熟且免疫功能差,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影响。正由于如此,加上一大部分女子院校的学生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她们在学习竞争失败后心理受到一定的压抑,周围人对她们的不尊重使她们自我评价比同龄人低,常产生一种不自信甚至绝望的情绪,还有嫉妒心理。为了寻找归属感,寻求保护,她们容易结成团伙,互相影响。在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反抗、报复心理,有意识地让轻微的不规矩行为发展到过度,甚至通过施暴找到她们的成就感。

(3)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他们的成长过程高度依赖学校环境。而目前,由于一些用人单位不适当地提高就业的门槛,高职、中专(女子院校多属于此)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就严重影响此类学校生源的素质。而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生命价值教育缺失,只重视成绩,使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丧失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厌学、逃学,滋事生非,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当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未能帮助学生们消解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时,学生们自然会转向家庭寻求帮助,在这一方面,女孩子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性更强。我们清楚家庭的教化功能对人的成长也是具有决定作用的,但目前许多家庭环境恶化、家教功能失效,对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难以顾及。心理疏导不及时,也容易造成孩子的个性偏执不和谐,使他们的处事方式不是依照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则的要求,从而容易诱使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

既然校园暴力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女子院校不时遭遇的校园暴力事件有何特点呢?为此,笔者参阅了不少资料,比较了不少案例,认为中国政法大学张莹老师将之归纳为聚众性、虐待性和持续性,最为准确地概括出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鲜明特点,也由此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有效防范校园暴力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要有效防范女子院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将防范校园暴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组织专人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治安形势,对校园暴力及预案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根据校园暴力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时,要运用学校的集体力量进行解决,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后,冷静、理智、恰当地处理问题。事后,认真做好教育跟进工作,在学生中做好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消除不良影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大家都清楚,教师在降低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方面明显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辅导,直接发挥着消解校园暴力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群体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特别是聘任制、合同制、量化管理等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超额的脑力、体力付出加之自我调节能力的匮乏,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失衡。现在许多在住宿学校任教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既是教学骨干,还要时时当学生的“妈妈”,事无巨细样样为学生操心;回家后要应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繁重家务,精神和体力负担过重,患有多种疾病,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对这一部分教师,学校要关心、爱护,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运用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法制观念,教会他们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具备行为改变、心理健康咨询或者其他方面处理学生问题的知识,能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当教师们师德高尚,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自然就会减少暴力隐患。

(3)重视对青春期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加强心理辅导,引导女生充分认识生理暴力和心理暴力的危害,教会她们面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刺激,善于改变和调整心态,以摆脱困境。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注重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塑造女性人格,根据女性成才的规律和特点,开设特色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强化女性健全人格和性格气质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她们走向社会时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样一来,女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业和社会实践上,校园暴力事件就会少发生。

(4)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营造文明的校园风气。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学校要努力做到以德治校,从严管理,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同时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女生尊重、宽容、关怀和博爱,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与人建立和保持友谊,以形成良好的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同时,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提高思想水平。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净化了,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有效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消除校园暴力的隐患。目前,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生源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可能,对家长的接触、了解比较少,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情况的机会不多。所以,往往使学校和家庭难以及早掌握、了解校园暴力的前兆和信息,对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造成直接影响。如果学校能面向每个学生家庭,建立相关信息档案,通过两者互相合作,加强对重点学生的管理,打击校园不良行为,则能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笔者认为,女子院校除了采取以上措施,目前还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就相关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期有效地根除校园暴力这一顽症。

参考文献:

[1]张莹.群体效应视角下的女生校园暴力分析[J].消费导刊,2007(8).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防范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