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2009-05-05 01:47卢少求
关键词: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

卢少求

摘 要:执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 设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加强理论武装,正确引导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 索执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01-05

On the route choice of the Party'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LU Shao-qiu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Fuyang Normal Univerisity,Fuyang,Anhui 236041,China)

Abstract:The governing culture is both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ing theory of the Party,and a coreelement of improving her governing capacity.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volves constant promotion of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 equipment,active guidance of various erroneous cultural thoughts,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value system,and a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such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historicalexperience.

Key words:govern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Party;governing capacity

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得到研究。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形成了执政文化研究的视阈。当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 到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推行文化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形成了日益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如何在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正确引导各种错误社会文化思潮,在 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执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核心价值和 根本意义。

一、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任务,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定,建立健全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机构,加强干部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展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进一步解决了指导执政文化建设的一系列 重大理论问题。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干部教育的基本经验,也给执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这是增强执政文化建设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 论的价值得以实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执政文化建设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 力。通过武装头脑、通过指导实践、通过推动执政文化建设来追求科学理论的价值实现,这是理论武装的价值所在,使命所系。理论一旦 武装人,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掌握人,必须通过理论学习、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等重要环节来实现。

当前,我国文化思想理论战线,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 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这种“多元”的思想理论格局决定了在 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理论武装一定要同步跟进。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 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多变”的思想领域,反复经受考验的一个主题是,如何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 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社会越是多元,人们越是需要科学的理论。思想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弘扬主旋律、巩固主心骨 ,必须加强理论武装。

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体 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过程中,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六大以来,党 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为党的理论武装注入了新的 内容、新的活力。要求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全党深入学习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全 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等。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才能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富有活力 、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武装的必要条件。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吸引力,不能靠自我标榜,而在于它在 实践中的作用,影响群众的深刻程度。《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 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过去,我们党内一度存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曾经给革命带来危害。今天我们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 义理论,首先就要认真区分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错误理解和不适当的附加,哪些是过时的个 别论断,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而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评说。最重要的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 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学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条件下用它来解决各种问题和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同时,在研究中着力培养、造就一 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毛泽东曾主张,要培养一百到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同志,认为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党的战斗力,并加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其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战线、新闻战线、文教战 线等方面的领导,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舆论的引 导能力,重视舆论的社会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 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并存,几乎是任何一个阶级社会 的共同特征。问题在于执政文化建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经验是:对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文化思想等,应该坚持原则,区别对待,正确引导。所谓坚持原则,就是对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 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所谓区别对待,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应当有所区别。所 谓正确引导,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还必须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理论武装和 理论教育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回避现实中的难点、热点、疑点,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理论自身的真正威力,才能教 育干部,影响群众。在方法上,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深奥的理论还原为朴实的道理,通俗地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尽 量用事实说话,采用鲜活语言。马克思认为,理论越少从外面灌输,而越多由受教育者自身去体验,它就愈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 。

二、积极引导各种错误社会文化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巨大成效,是在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文化思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的。一般而言,社会文 化思潮是在世界进入普遍联系的时代,围绕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团体的根本利益 ,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我国当前发生的社会文化思潮大多同国内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激发、国际霸权主义的策划以及社会变革中的趋 向引发等情况有关。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色彩,往往抓住人们心理层面的浅层次意识,进而通过深化和提升,对人们的价值 观念产生影响。如历史和现实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宣扬民主宪政、福利保障制度、私有制永恒 论、市场教旨主义、追逐私利的人性论、多党轮流执政等,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进行攻击,也给人们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造成冲击,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 适从。这就迫切需要发挥执政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中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观点进行剖析和批驳,使人们认清 这些社会文化思潮的真实面目和潜在的危害。同时,在纷纭复杂的价值碰撞和选择中,给人们提供可供选择的核心价值标准,尤其是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明确、清晰的界定,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准确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从而深刻揭示了 执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 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 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 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20世纪末,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说,就是其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执政文化建设对社 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解与抛弃的恶果。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刻记取。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的问题,成为执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应该说,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为执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就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所在和先进性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和主题诉求,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凝聚力和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 神动力,有别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应坚持、反对、倡导和抵制的基本界限。虽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都强调过 ,但把它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这是执政文化建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 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中的重要作用。任何社会 的意识形态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分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哲学上讲,分化与整合是对立统一的。但是 ,如果这种意识形态的分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就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从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是执政文化建设必须 把握和观察的敏感点。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效,除了政策和策略的娴熟运用外,执政文化在社会文化 思潮中的引领作用以及日益占据主流和核心地位,与其在思想战线、新闻战线、文教战线上有力回击各种错误社会文化思潮有关,从而实 现了执政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流地位。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 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同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的前进方向,对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加以有效引领和整合,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答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 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一切有利于建设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各种不同声音、各种不同价值诉求予以尊重、保护和 发扬,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但是,包容绝非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也并非放弃引导、不加制约,应是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 基础上的包容,是将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限制在秩序范围内的包容。这种包容,既不会削弱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可以在核心价 值体系正确导向的基础上,使具有差异的不同价值观保持必要的张力,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互补。当然,在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文化思 潮进行引导、整合时,还要警惕西方以“和平演变”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渗透,构筑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文化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显而易见,这一举措会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产生 相应的抵消作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

因此,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那些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有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种国内外社会文 化思潮,并加以积极引导,就能更好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走向歧途,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就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大力弘扬。

三、坚持推陈出新,探索执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执政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要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对执政文化建设的反思总结为前提、相伴随的。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也要清醒看到,传统文化中有消极的思想, 执政文化建设中也有一些过时的东西,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加以扬弃、清理和总结,进而推陈出新, 探索执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列宁指出:“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旧社会之间并没有一道万里长城。革命爆发的时候,情形并不象一个人死的时候那样,只要把尸体抬出 去就完事了。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6]新民主主 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人的紧密联系,由于传统文化向现实生活的广泛渗透性,以 及现实社会中还有封建腐朽思想的残余影响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肃清封建腐朽思想对执政文化建设的不良影响,任务仍然 十分艰巨。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 麻烦的民主制度”[6],刘少奇在对干部进行民主精神教育时也说过:“中国是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一般人没有经过民主训练 ,不懂民主。而我们党内,也有很多党员不了解民主。……有些同志到地方上去工作,不懂民主的一套,结果弄成了官僚。”[6]这 种“官本位”与“民本位”的执政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妨碍着执政文化建设中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的确立。在对这些现状和问题作一 番清理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执政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这是促进执政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执政文化建设要与现实国情相结合。产生于中国革命特殊环境中的执政文化,直到今天仍是影响中国政治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沉伦,使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执政文化无法挽救中国的政治命运,西方资产阶级执政文化也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国 情。执政体系的选择必须是执政文化基础上的择优,建立在相同或相近的执政文化基础上的执政体系容易移植和融合,建立在不同执政文 化基础上的执政体系的转移嫁接则存在着先天的基因冲突。盲目的崇拜而照搬西方的执政文化模式,一定不能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危机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或执政体系的存在,都离不开特定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执政文化支撑。如果缺 少或没有这种执政文化的依托,政治制度就不能稳定和顺利地发展,甚至会成为国家秩序混乱的祸根。

其次,执政文化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对于执政党来说,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作用。邓小平在总结过去教训时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 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提问时 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通过现代 政党制度建设来铲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和其他不良影响,实现从革命政党向现代政党转变,在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方面进行制 度创新,促进执政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最后,执政文化建设要与方法创新相结合。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方法,比如报纸、广播、书 刊、动员大会、墙报等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过,传播媒介比较单一。如果在全面执政的条件下,完全搬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和 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种在信息传播媒介非常稀少,信息资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依靠简单的信息源控制和信息单向灌输就能奏效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复杂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信息时代,执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 出发,探索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研究信息传播的各种规律,研究人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接受信息的各 种规律,寻找执政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各种为我们所掌握的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执政文化的 传播效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81.

[3] 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38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16.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33.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加强作风建设的理论解析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网络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