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旺阳 姜宇飞
摘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目前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尝试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集群,创新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和加强区域合作等途径,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在东北地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扩大就业、加速新型化工业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切实加快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一)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实现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持,这主要表现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会大大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但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即便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传统服务业仍然是主导力量。这必然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要实现全面振兴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然要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
(二)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工业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没有根本性改变。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升级仍然缓慢,其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服务型经济”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够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那么对一个地区也是如此。现代服务业具有满足主导产业要具备该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和技术进步率高的特征属性,能够很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化工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同时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企业集群其中,制造业又是发展企业集群最具优势的产业,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使物质消耗在生产环节中的比重逐渐变小,而深加工和精加工,如设计、运输、包装、广告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不断增多,这些扩展的环节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体系。可见,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拓宽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而发达的现代生产服务业能够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需要
纵观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就业的主体,就业率在各产业中的比重最高,如日本达到63.1%,美国达到74.3%,法国达到70.7%,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沈阳仅达到37.1%。即便如此,服务业的就业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中,以旅游、会展、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同时,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机会,第二产业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不会吸收太多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其就业比重,能有效缓解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
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如2008年东三省服务业增加值为9935,2亿元,同比增长12.7%,但同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都是以工业及制造业为主,其发展的速度与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落后,对GDP的贡献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东北三省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5:52.3:35.2,其中辽宁省为9.7:55.8:34.5,吉林省为14.3:47.7:38.0,黑龙江省为15.5:50.3:34.2,与全国平均水平11.3:48.6:40.1相比,东北地区服务业低了4.9个百分点。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东北地区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品零售业、餐饮、食品等行业,而房地产、广告、保险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品种较少。且发展缓慢、水平低下。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高新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信息化程度低。
(二)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且难以实现产业聚集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不重视,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企业不能有效地培养核心竞争力,大包大揽,不能实现外包,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小、不专业也限制了两者的互动发展。此外,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无法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
(三)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不畅通且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体制的原因,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如电信、民航、金融、铁路都有严重的垄断经营,存在一定的政策性进人壁垒)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同时,一些现代服务业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轨道,削弱了现代
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在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内部,福利型、事业型的服务部门还很多,这些部门主要为内部提供服务,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的步伐比较慢,导致了这些行业过分依赖于政府。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在现代服务业的一些领域,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且政策性倾斜较少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在对现代服务业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政府对其发展鼓励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鼓励经济发展的土地、税收、信贷、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偏重鼓励投资而不是消费、偏重鼓励工业而轻视服务业,比如在服务业用水、用电的政策方面与工业支持力度存在着内外有别的现象。同时,在要素资源价格上,服务业明显高于工业,高成本投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上也存在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某些服务业领域对外资开放但迟迟不对内资开放,如果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和外资,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必然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三、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适于东北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
当今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巨大的市场潜能和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主要地区之一。从长远来看。在重视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握世界制造业新一轮战略性转移机遇,可以为东北地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还应考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进入到高级阶段之后,这一问题将会变得十分明显,越是体现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其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要求就越高。此外。还应注重地区间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实施互补错位,避免同质竞争。以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为例,其以沈阳为中心的“1+7”城市群(铁岭、抚顺、鞍山、辽阳、本溪、营口、阜新)。在选择主导服务业时,既要注重内部的互动安排,也要注重地区间的互动协调。
(二)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及中心区位集中的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因此,要不断增强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可以中央商务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金融商务服务为主的核心集群、以娱乐高档消费为主的衍生集群、以旅游餐饮服务为主的支持集群。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服务业集群,通过产业区位集群,优化现代服务业的生态环境。以辽宁为例,大连已经初步完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集聚安排,今后的发展重点将会是依托港口城市,发展临港服务业,并推动其集聚发展,用以配套服务临港产业,进而支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通过这一举措,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企业协同发展,最终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层。
(三)大力创新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
在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无论工业的大发展还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都需要建立起有利于二者紧密接触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环境。实现二、三产业的“无缝式链接”。要继续降低市场准入标准,以长期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和缺乏有效市场竞争的金融业、电信业以及开放度较低的分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为重点。允许外商、跨国公司率先进入,在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物流等领域制定一整套符合国民待遇的制度和法规,尤其要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方面给予同国有经济相等的待遇,促进产业国际化。在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各种资源,进一步清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充分运用产业导向、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大力加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首席执行官、知名首席工程师群体,加强人才流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依托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另外。还应加强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建设。鼓励在职培训,加大对企业人员知识素养的培训力度,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行,培养一批一流的管理人才和高端的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进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大力提高政府对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要求政府提高自身行政效能,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加快现政府向提供最基本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轨。按照竞争性机构与公共性机构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中介机构和其它经营性事业单位或有偿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同时,要注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鼓励在研发、教育和培训、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由中介机构提供现代服务的供应,通过现代服务经济的溢出效应带动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引人和强化市场竞争,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各级政府要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六)大力加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合作
东北地区应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现代服务产业链条的设计上,实现与周边省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东北地区服务业协作联络工作小组,互相沟通信息,协调解决问题,明确有关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完善合作组织架构的基础上,签署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协议,就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之间、各服务行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形成框架性合作协议,指导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在整体战略规划方面,东北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心,专门立项规划论证。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专家对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调研、设计规划和论证,提出发展重点、发展策略和发展政策。制定《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纲要》,以便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发挥整体效应。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