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历史与现状

2009-04-30 09:44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4期
关键词:丹麦

谷 月

[摘 要] 文章介绍了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演变过程,解读了以实训和理论指导为特色的丹麦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最新结构性变化。

[关键词] 丹麦 职业教育与培训 结构性变革

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属于社团督导的模式,以社会各级教育参与为其重要特色。中世纪发展至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特别是1999年,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被授予了声望很高的德国卡尔·贝塔斯曼奖,持有此项奖项,丹麦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国度之一,因此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本文着重论述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近年来的结构性变革,以期对我国职教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历史发展过程

1. 传统的学徒制

丹麦传统的学徒制有非常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的形式是“父艺授子”,即父亲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启蒙运动兴起后,丹麦有组织的学徒培训制度逐渐形成。1800年,丹麦创办了第一所“星期日学校”,招收学徒,设置职业技术课程。至此,学徒授艺方式渐渐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丹麦于1857年通过《自由贸易法》和《学徒独立条例》,使学徒转变为独立的法律个体,这种变化自然对学徒教育在量和质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初,高职院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贸易联盟的关注,学徒教育被纳入合作项目,由工会、雇主共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加以控制。1937年通过的《学徒法案》加速了这种合作的发展,并且逐步将这种合作向制度化方向过渡。

2. 双系统的学徒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应对工业化发展,几个州倡议劳动力市场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从而引起了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又一次变革,职业培训变成了学校与社会两个系统共同支撑的事业,特别是1956年《学徒法》指出,所有的企业在学徒八年的学习周期中,必须为员工提供日间学习的机会,而非仅提供夜校学习。这样一来,学校与企业、社会团体共同担负培养技术人员的任务得到法制化,在基于学校的实际培训中,学徒有责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学员不但在学校接受了理论知识,而且在岗位上得到了实践煅练。

3. 个性化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学徒岗位供应开始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工会组织及雇主对该学徒体系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改革委员会被正式任命,并由其提出了一个新的培养模式(EFG模式)。该模式指出,所有的学徒都要接受一年完全脱产的学校教育,然后进行2~3年的企业实际训练。大部分政党对这种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表示大力支持,这样,整个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是新旧两种学徒模式并存的时期。

随着新的培养模式的引进,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到底有多少企业能够提供学徒实训场所,多少雇主肯为学徒提供学习机会,都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由于工作岗位不足,很多年青人结束了一年的学校教育后就离开了他们学习的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项新的法令推出——《基于学校的实习训练计划》,保证这些年轻人能够完成学徒教育。至此,在丹麦,除了传统的双系统学徒制以外,基于学校的实习训练计划安置了那些没有找到工作岗位的青少年。

4. 现代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丹麦开展了很多关于职业教育培训的改革,这些改革越来越关注个性。1999年,丹麦议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法》,该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该法依据结构简化和灵活性两个原则,减少职业教育培训的限制,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根据学生个体不同需要,实施个别化教育和培养策略,每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学习一般不超过4年,学校理论课的学习与企业实训时间各不超过2年。在学员接受培训之前,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教育档案袋,学校据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正是在2000年改革进行的过程中,丹麦被授予卡尔·贝塔斯曼

奖,其职业教育培训也赢得了国际赞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教育之一。

二、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在里斯本2000年的欧盟政府首脑会议上,欧盟国家的政府首脑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用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来使欧洲变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基础型经济体。欧洲委员会进一步强调这个目标除了需要全部欧洲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还需要一个有雄心的社会福利和教育系统现代化的计划。

在接下来2002年秋季的部长会议上,30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即《关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欧洲合作》,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让他们获得需要的能力。

欧盟和经合组织的一些报告界定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些界定的共同特征是,能力比知识有着更广泛的涵义,而且技能并不是能够通过一次测定就能确定的。

经合组织和欧盟以“终身学习”和“能力”为当务之急,《里斯本战略》和《哥本哈根宣言》都表示,全面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在社会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样的大背景也直接促成了2002年6月一项关于《为了更好的教育》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改革委员会,指出要重新评价和反思当前丹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包括雇主代表、雇员、教师协会以及大学机构、教育部在内的所有相关机构也要积极参与。该委员会提出两份报告,这两份报告概述了结构性调整和职业教育培训方案的相关内容。报告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关系到改革传统的丹麦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提出“今天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完成了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然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全可以通过重组,放权给劳动力市场,以实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在改革委员会开始工作前,工业、商业、服务业三个大型的雇主组织,为贸易、运输和服务起草了一份联合文件。在文件中,三个组织一再强调着眼于企业以及密切关注快速变化的投资市场对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性。根据该三大组织的建议,建立一个模块化的、以改变培训和教育为理念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理想的途径。未来,结束贸易委员会提供工作岗位任务的理想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将这种责任转回到学生个人身上,让他们真正承担起规划自己前途的责任。

2003年夏季,《为了更好的教育》条例草案正式纳入法律轨道,开始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新模式。根据新法,由于培训周期的缩短,强调个性,学生完成课程比以前更为迅速,与旧模式相比,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承担更多培训责任

在旧模式中,职业教育培训大概要持续三年半至四年,包括基础课程(平均时间为20个星期)、实训课程以及一到两年的商业和文书训练(统称培训课程)。公司的培训大约占整个培训方案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校本课程也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科目、领域主题、专题和选修课。一旦学生找到了培训场所,培训合同随即在学生与企业之间产生。在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型下,学生找到实训基地后就开始接受实训,不需要在学校里学习基础课程。对于那些完成两年的学校学习却没有找到培训基地的学生,职业院校将给他们提供基于学校的实践培训。

新模式改变了以学校为本位的实践训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工作安置问题。简要来讲,其潜在的用意就是使更多的学生在短期内完成职业教育培训,通过企业参与,把以学校为基础的实训转移到企业中,这样既节省了财政支出,又减少了学生求职时的地域流动,使就业市场更加灵活、更加透明。

从2004年1月起,国家从雇主退款系统中接管基于学校实训的校本资金,用于成人学习者参与到继续职业教育中来,换句话说,企业将在继续教育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2. 增加培训的个性化

与旧模式相比,新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能力评估(assessment of competences),完善了教育档案袋制度,将此项制度真正落实到实践领域。学生在开始职业培训之前,职业学院对每位学员在以往职业学习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定,以将他们划分到不同的学习阶段,并将此过程以档案袋的形式加以记录,不再像旧模式中每位学员学习同样课程。

新模式的应用无疑增加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灵活性。职业学院评价每位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不单单看他们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还要看他们的就业能力,目的不是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同样的资格,而是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得到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改革后的丹麦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灵活性及个性化。学徒或者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职业培训方案,选择学校和培训基地。

三、问题与讨论

在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取得不小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 学员接受培训的始终性

在丹麦,超过1/3的劳动力根本没有职业或其他的资格,接受了职业培训的大约1/5的学员仍然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资格。另外,在职业或其他程序中开始接受培训及相关教育的很多年轻人没有完成他们的教育就退出了系统。也就是说,新体系在增加年轻人接受培训灵活性的同时,带来了学员的流失和没有最终成果的学习。如何控制这种灵活度,相信是未来丹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2.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较量

来自欧盟和经合组织的文件非常重视“能力”和“终身学习”,也强调处理学徒与雇主的关系,还包括诸如积极的公民职责、个人满意度和社会接纳性等,尤其是像《里斯本战略》和《哥本哈根宣言》,强调了诸如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为所有人创造更好的终身学习机会,同时更强调了作为职业人,除了应具有专业技能外,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而在新的体系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职业素养受到重视的明确文字。

3. 技术分化

在丹麦,基于学校的实践培训安排是年轻人可以完成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的保证。引进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也许会成功地增加完成职业计划的年轻人数量,但是如果培训过程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独立行动的能力、反应的能力、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小组或社会群体中工作或活动的能力,我们认为,学员会因为自身素质的差异而增加两极分化的可能。也就是说,由于偏重学员的个人能力,可能会忽视发展学员群体整体能力,忽视整体氛围对学员的有益影响。我们认为这对雇佣企业也好,对学员本身能力提高也好,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 灵活性的缺失

丹麦的学徒年限系统保证了职业的基础教育,它不仅要使每个人具有在工作生活中表现良好的资格,还要使每个人具有参与社会、日常生活及深入接受教育的资格,以培养具有广泛职业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比较容易适应变化的现实需要,更容易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新模式为个人设定培养方向,很容易将个人固定于一个方向的培养,固定于一种职业的培养,这也就在实际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Anja Lindkvist V. Jorgensen. Changing an Award-Winning System-for Better or for Worse.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2008(2):90-106.

[2]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Declaration of the European Ministe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Convened in Copenhagen on 29 and 30 November 2002, on Enhanced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ttp://ec.eu/education/copenhagen/copenahagen_ declaration_en.pdf.

[3] Heikkinen,A.&Sultana,R.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pprenticeships in Europe. Tampere:University of Tampere,199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

猜你喜欢
丹麦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真相
丹麦SAI公司CSR—50非自动狙击步枪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丹麦圣诞季
说反话的丹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