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2009-04-30 09:44朱国忠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4期
关键词:布克钟表心情

朱国忠

“布克现象”与“布克预言”解密

1536年,法国的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在自己的作坊里,他们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起初,布克把这种奇怪的现象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这就是所谓的“布克现象”。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他在1560年游历埃及的金字塔时,就极有把握地预言金字塔的建设者为一批欢快的自由人。布克认为,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爿刀片都插不进去。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从而证实了“布克预言”。

布克走出监狱,成为自由人,有了余裕的心境,他制作的表也就精准了。其实是自由的“心表”最精准。埃及的自由民修建了完美、精密的金字塔,其实是自由的心灵最完美、最精密。布克现象和布克预言证明了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丧失了自由,也就失去了精密与完美。严密地控制,必定令人失去心灵的自由。心境已乱,行动必定粗糙、机械,更无灵性可言。显然,人有余裕,才会毫无障塞。余裕引发恬淡自然的人生境界,这是产生新思想、新感受的源泉。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有余裕才有完美。有高度的余裕感,才有可能将身心调试到最佳的状态——和谐。处于这种身心和谐的状态之中,心静而神定,心灵而手巧,心敏而手精。真正的自由,才能让一个健全的头脑得以安静、充分、周密地思考;才能对自身、他人、世物有真实地把握;才能生长出最大能量的成功智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潜能。的确,身心和谐是金。当一个人没有心理恐惧而处于零干扰状态时,才能有精确、精密、精致、精美、精彩。自由、余裕的本质是和谐。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自由与和谐是心灵的最高定性。当内心获得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时候,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的三重境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被调试到最精准的程度。

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教育,不是疯狂的控制。严密的掌控、精密的规划,往往适得其反。缺少绿色生态的教育注定不会走远。罗杰斯认为,人性的自由运行,需要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良好的教育首先提供的是良好的学习生态,营造余裕的学习心态,这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充分发展潜能的可能。一句话,只有当教育远离了“暴风骤雨”、“紧锣密鼓”,才能制造出“正布克现象”。

1.多一点愉悦,氛围不要太“物质化”

我们需要研究心情的教育和教育的心情。在具体的课程领域,对于学习心情和心情学习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一种人道,而且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智慧。当心情的温度合适的时候,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情。教育应该不断测定学生的心情指数,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全班的情绪气候和个别学生的心情温度进行调试,从而稳定在一种冷热相宜的水平上。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心理过程。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心情、心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心中多一点愉悦,多一些舒展,多一抹阳光,多一缕和风,以最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

2.多一点粗糙,引导不要太“精控化”

指导,尤其是精细地指导,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控制甚至操纵,使原初的学习状态遭到破坏。我们的教育教学越来越模式化、技术化,说到底,就是控制得越来越严密,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的自由。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贯彻“非指导原则”。课程的学习需要“古典的宁静”。我们可以走“大路径指导,程序化引领”的路子,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与干预,保护学生内在的自我运行秩序与环境。我们的学习指导要放弃过分的精细,追求适当的粗犷与中观、主题化与程序化。我们要去除那种精细指导的冲动,全力为学生的生命留白。我们应该洞悉:内源的学习,有生命的学习,才会让学生进入学的理想境界,并有所创造。在学习的领域,有宁静的心境、自由的心空,才能有精细、精致、精彩乃至奇迹。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体积极参与进去,把学习变成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以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我们应全力撑开学生个别化的心理空间。

3.多一点选择,路径不要太“单向化”

每个儿童都不喜欢被人控制,而喜欢“自作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民主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合适的“练习环境”。可以这样说,优质化的教育越来越成为考虑周全、可选择性强的“服务菜单”或人生向导。单极世界理应终结,应该建设教育的“地空立交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人本化的课程、生本化的课程,需要我们倾注更丰富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获得自由选择权。教师努力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出发,运用巧妙的教育艺术,使必须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自觉要求。具体到计划安排、目标达成、时间运用、作业设计,尽量将它们规划为自助餐形式,并且允许学生提出临时性的选择申请,甚至可以有量身定制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像沙塔洛夫那样,把“布置”作业改为“推荐”作业,实行弹性化管理。学生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学习速度的自由,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选择学习地点的自由,选择组织形式的自由,选择接受帮助的自由。实践证明,自由选择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捷径之一。

4.多一点随意,课程不要太“正规化”

我们不要急于搭建知识的大厦,不妨让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像美国那样“水平很低”,集中精力去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他们轻松愉快、有趣活跃、善于社交、热爱自然。知识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全可在以后。过早的、过度的规范,对儿童将是一种钳制、压迫。过度的正规化有一种远离生活、远离社会、远离真实的危险,容易在无意中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要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化,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的模式化,不要过分陷入境遇的想象化。教育中有不少作茧自缚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审查。在一定的课程领域,一定的时段,一定的空间,我们可以让课程非“正规化”,或者说处于自然状态。课程适度脱离正规化,打破教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坚冰,就贴近了日常意义上的会话。学生就能用他人的会话来丰富自己的会话,而不是去参与他人的会话,利用他人的词汇服务于他人。生活之河里随波漂流的水草,从人生之树上自然结出的果实,可能才是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东西。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流动的、不确定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身心需求,打破本本主义的束缚,打破按部就班的铁律,随着生活之流,同步地生成“有生命的学习”的真课题。匹配性的临时介入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框架下予以通过。像语文课程,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情趣指数的高低,按照全班多数学生的心理顺序重新加以编辑。至于课堂运行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要最大限度地直逼生活的本来面目,努力去除一些外加的繁琐程序和偏离生活真实的虚假成份。另外,教学的时空也要开放,允许适当调整教学时间,选用室外背景,还原课程的生活图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多一点余裕,规划不要太“致密化”

现代学校、现代教育有责任满足学生“一切请让我自为吧”的正当需求,真正减少正规授课时间,缩小严肃课程的占有比例,切实增加自由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从而有效地稀疏学校严肃课程的密度。自由活动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周将一个完整的下半天辟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使自由活动成为“学生乐园”。我们也可以仿效法国,实行“1/10课程控制”,确保自由课程占全年授课总时数的1/10。用1/10自由课程的时间,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郊游、文体等活动。我们还可以仿效韩国的小学,实行每周一天的“不带书包到校日”,开展不用教科书的各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当然,我们也可以研究学习日本小学的做法,在课表上设置每周5节课的“白格时间”。只安排各种科技和其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参加。总之,我们要满足儿童对游戏的爱好。不仅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让儿童所处的环境,往一个更有余裕的方向转变——空间的余裕,心情的余裕……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余裕生活,让他们尽情享受童年的娱乐活动。我们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或者定制一些“无为作业”,让学生有心情、有时间去发挥游戏精神,无拘无束地充分宣泄自己的地域生命、文化生命。

教育并不是让人出席的场合,必须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当中,与教育情境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教育才有发展的意义,而这一切能够发生的前提便是“我是自己灵与肉的主人”。自由和谐的心灵才是每个人真正的主宰。外在的钳制不能真正主宰一个人,左右一个人的行动,创造出行动的精确与完美。自由、余裕、纯净、恬静才是进入完美创造境界的最佳心境,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制造“正布克现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布克钟表心情
丽娜认钟表
天天有个好心情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心情
稚趣心情
种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