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建
父亲的身影我再熟悉不过,父亲的背影深深触动着我的神经中枢。
上世纪60年代,豫东平原正处在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饥荒岁月,我就是在那个时代出生的。从记事起,家里就是靠父母两个整劳力的工分养活全家,供养我们姐弟五人上学。我们姐弟五人都很争气,后来都学有所成,尤其是老三,考取了博士,是我们家学历最高的。多年来,街坊邻里、亲戚朋友。时常在父母面前褒扬我们姐弟几个。虽然父亲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差的太远!”可心里的乐呵劲儿不难猜测。
回想过去,是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养大。天重地重,没有父母亲养育之恩重!而我走上从警之路,也与父亲有莫大的关系。
1983年7月,我高中毕业,由于受威武警装的诱惑,填报高考志愿时,没与任何人商量,就自作主张地报考了省人民警察学校。而且感觉把握十足,铁定录取。而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路小跑奔回距学校12.5公里的家中,将这一件事告知了父母。当时我想父母一定会支持我的选择。可出乎我的意料,听到这个消息,父母老大一阵儿的沉默。父亲吧嗒吧嗒地一支接一支抽着闷烟。停了很长时间,母亲才低声细语地叫着我的乳名说:“咱老几辈都是老实本分人,从没咋着过人家,人家也没咋着过咱。你这一毕业就去抓差办案,尽做些得罪人的事,把人都得罪了咋弄?咱有家有院哩,不怕人家咋着咱?”
父母亲的愁眉不展,使我手足无措,千错万错怪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意孤行。
我与家人最后商量的意见是,由在乡高中教书的大舅领我到县教育局找人,疏通关系,修改志愿,争取报考财会或师范类学校。
第二天,大舅骑自行车带着我,早早地来到了县教育局,好说歹说,也未能改动志愿。回到家里,为不使父母过于伤心,我决定来年再考。两天来,一言不发的父亲,突然给了我当头一棒:“乖乖,你自己能得不行,你能保证明年还能考上?就这吧,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得有人干,都不干谁十?”
父亲的表态就是最后的决定,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他一锤定音。但我心里仍忐忑不安,加上一展干公安遭报复的后怕心理,企盼着不被录取。
可事与愿违,面试、目测、政审顺利过关,作为第一批投档的警察院校,我在第一时间被录取。在父严厉的目光逼视下,我被“押解”到河南省人民警察学校。至今仍十分清晰地记得,我嘟嘟囔囔地在前边走,父亲拎着行李在后边“押送”。1983年10月2日下午3:40,从郸城乘小火车到许昌,再从许昌转乘大火车到郑州,于第二天早上8时到达省人民警察学校。一路上我没有主动与父亲说一句话,父亲问我话我也心不在焉,有一句没一句、爱理不理的。18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们爷儿俩没吃一顿饭,却有满满的两肚子气。
办完一切入学手续,父亲把行李扔给我就走。一踏进校门,我迅速感受到了学校严肃凝重的气氛,空气就像凝滞一样,面对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心里空落落的,感到警校真的不适合我,还是来年再考吧。于是拎起行李飞跑着撵上了父亲,父亲手一摆。气哼哼地扔下一句话:“别不知足,想想我,想想你娘,容易吗?”说完,他飞快地步出了学校大门。看到父亲渐行渐远、渐行渐矮、渐行渐小的背影,一个老实巴交、本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背影,很快淹没在人流里,消失于视野中。此时,我感慨万千、思绪万端:父母真的不易,他们已经为我付出太多了!我发誓既然投身这一行,就一定要热爱这一行;既然干这一行,就一定要干好这一行!
往事已远,历历在目。尤其是父亲送我上学时他离去的背影,那熟悉的渐行渐远的背影犹如一个无形的鞭子,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郸城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