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崧儒 罗光初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些大学生已将就业的目光转向农村,或响应政府号召下乡当“村官”,或去广阔农村施展抱负、科技种田。这一社会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号召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时间,全国各地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到了农村。无论今天如何评价那次“上山下乡”,有一点必须肯定,当年的这次下乡,的确给落后的农村带去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普及和观念的更新。诚然,那次的下乡是政治运动,搞的是“一刀切”,少有人性化的专长发挥和尊重个人意愿。邓小平在1978年曾总结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相比于那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今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潮的出现却是自发自愿的。
许多大学生是看到了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想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而理智选择去农村。这表明他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想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而返乡“务农”是想都不愿想的事。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不再只是这些,更看重将要从事的职业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有所建树,所以不再排斥农村。
今天的大学生“返乡”一样能给广大农村带来先进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更新。大学生去农村不论是当村官还是“务农”创业,在带动农村发展、更新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所有立志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尤其是家不在农村的,不但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和能力储备,还要有“准备吃苦”的心理准备,因为农村生活并不是诗情画意,大多农村跟城镇相比仍然有相当差距。到了农村,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精神生活方面一样要经受考验。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等,找准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盲目。如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籍大学生冯壮波是蔬菜专业毕业,而他父亲是种菜专业户,他回到老家科学种菜便“如鱼得水”;同镇的大学生陈跃州也是学农的,毕业后带着女友回到家乡,在一座深山里养起了澳洲鸵鸟。他们都是选择熟悉的环境,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应该是找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要他们能勤奋务实,发挥专长科学经营应该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下乡”仅凭短时间的热情和一时的冲动,贸然选择,到时可能后悔。■
(福建永安市广播电视台管崧儒罗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