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车厢文化”

2009-04-29 01:24吉井忍
读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观光客位子席位

〔日〕吉井忍

年轻人主动让座,高龄者欣然接受——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会想,被日本人放弃的“全车厢优先席”理想,其实在这里已经实现。

上车不排队、拼命抢座、大声讲话——这些都是日本观光客从中国归来后的“土产话”(旅游回来给大家的介绍)。2008年北京人为了迎接奥运会而开始的“排队日”,日本媒体也做了报道,当然文末都不忘顺带加一句“实现一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吧”。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我有幸在成都、北京和上海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无论在公车站、商店收银处、公共洗手间,都曾因为按日本人的习惯排队而被当地人抢走位子,这样的“吃亏”经历不少。

本人感觉,排队方面中国人要改善的空间确实是有的。外国人短期来中国体验这些文化差异还能算个观光项目,但近年中国人去国外旅游或工作的机会激增,若身在异域的中国人随意地运用这些“中国常识”来抢位子,恐怕海外人士对中国人(乃至日本人和韩国人,因为西方人对此往往区分不出)的好感会大幅降低。

以上种种不足,都是外国人一来中国就能感受到的。有趣的是,随着日常观察的逐渐深入,我在抱怨的同时,慢慢发现了中国礼仪在车厢内的微妙体现,从而对中国的车厢文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在中国,车门一开,乘客们抢位子的热情确实非常高,甚至成了国外观光客眼中的奇观。但年轻的抢位者看到老人上车,也可能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手的位子让出去。根据我的观察,乐意让座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我在北京的日本同事对此也有同感,继而感叹日本的年轻人不爱让座,需要好好学习。

说到日本人的让座,就一定要提一提“优先席”这个概念。在日本的地铁车厢里,你会看到标有“优先席”字样的座位。“优先席”在1973年的敬老日(9月15日)第一次出现,当时被称为“银色席位”,意为给老人的专座。大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优待范围扩大到了孕妇、怀抱幼儿者。一般说来,大部分日本乘客都能遵守这一规定,自觉留出特别席位给需要的人。但微妙的是,在“优先席”以外的普通席位上,让座率就大大低于中国车厢了。

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日本人有很强的敏感性,让座这样的小事也会思考再三。“若我给他让座,他会不会生气呀?看起来他与我奶奶的年龄差不多,但说不定没那么老……”这样一犹豫,让座的行为往往搁浅。第二,日本人的确能很好地遵守各类规章制度,但碰到规则模糊的灰色地带(比如车厢中的普通席位),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往往带着“反正不违反规定,没人会指责”的从众心理蒙混过去。

这一点,恰好在阪急电铁和神户电铁发生的事情上得到证明。1999年,两条铁路线改革了“优先席”制度,设全车厢为“优先席”,以鼓励大家更多地让座给需要帮助的人。但遗憾的是,2007年10月29日,铁路方面不得不退回到原先的制度。因为每年都有数十位需要帮助的乘客投诉说没人让座。而以日本人不爱声张的性格来分析,实际上得不到帮助的人一定更多。

回头来看,中国车厢里的混乱问题固然需要解决,但很多人,尤其是外来客忽视的中国人的坦诚和质朴也值得珍视。年轻人主动让座,高龄者欣然接受——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会想,被日本放弃的“全车厢优先席”理想,其实在这里已经实现。其背后包含的不是冷冰冰的规定,而是活生生的热忱。

为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批评国民的坏习惯,呼吁大家学习“文明礼仪”。对此我举双手赞成,但同时又觉得不必过分焦虑。学习西方礼仪非一朝一夕之事,何况中国本来就有一些礼仪与好习惯。吸取他国长处的同时不应丢失自己的特点,就像地铁上让座的青年那样轻松表现,外国人总会感觉到的。

(陈明真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21期,黎 青图)

猜你喜欢
观光客位子席位
换位思考
幸存位子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背包客有何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