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
八十好几的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难以捉摸。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将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巴黎人骂了我两年
贝聿铭一生有70多件建筑作品,他最得意的是在64岁时被邀请到法国巴黎参加罗浮宫重建。有人质疑:贝聿铭行吗?能承担得起这项重任吗?那个时候,贝聿铭面对的,是优越感极强的法国人。毕竟,罗浮宫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当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选中贝聿铭时,法国人大吃一惊!儿子贝执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复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人士也轮流起身攻击。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答辩的话。”
舆论方面总是批评居多。贝聿铭在巴黎参与重建罗浮宫的14年,跟法国民众讨论谁来重建这个问题差不多就费了两年。
“普通人接受不接受,对我并不重要。批评是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好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就这样,贝聿铭用表面上无所谓的态度,承受着他建筑生涯最严峻的考验。贝聿铭的助手说:“我从不记得贝聿铭曾经沮丧过,他是一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贝聿铭像许多了不起的人一样,总是淡定平和,而且不受外界强大压力的影响。1988年,喜欢争吵、也喜欢意见一致的法国人接受了贝聿铭。那年3月,密特朗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令法国人难堪的是:他们曾经极力反对的金字塔,成了每一个人的骄傲,因为贝聿铭把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不学他喝酒,学他的建筑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了解的。
贝聿铭1917年出生在苏州,父母给他起名聿铭,有光明的意思。贝聿铭属蛇,据说蛇年出生的人迷人、直观、果断、虚荣、固执。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从美国大学毕业后投身中国银行会计部。贝聿铭1927年被送到上海青年会中学,掌握了流利的英文。
父亲建议贝聿铭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但父亲的经验使他很早就明白:银行家一直在承受压力,并不快乐。
国际饭店是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听说会盖26层,贝聿铭不敢相信,每周六都要去看着它往上冒,觉得太神奇了!
1935年,贝聿铭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但该校古板的教学观念让他还没开学就离开了。在对绘画基础并不自信的情况下,他来到波士顿,报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工程学专业。系主任基于他绘画的基础,建议他重新考虑,但贝聿铭坚持自己的选择,从此没有回头。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贝聿铭面对国际化的潮流,很难全部接受下来,因为他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贝聿铭的学习过程中,哈佛大学的Mreel教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Mreel认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他是太阳的崇拜者,认为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Mreel天生会喝酒,一杯接一杯,可以不吃任何东西。贝聿铭说:“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
跟风水是有关系的
贝聿铭一生的70多件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力和政治纠结在一起。他将外交手腕和独特的设计,混合运用在中银大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罗浮宫等建筑上。
尽管有巴黎民众对罗浮宫改建的反对声浪、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窗户纷纷跌落街头的灾难事件……这些并没有影响贝聿铭跻身全球最重要建筑师的行列。
香港,中国银行。1926年,贝聿铭的父亲曾经是这里的经理。贝聿铭试图使中银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的童年。
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香港待过,和今天太不一样了。事实上,我最怀念的是当时咖啡豆的香气。”遗憾的是,贝聿铭的父亲去世时,连儿子设计的中银大厦模型照片也没有见到。
大楼竣工后,很多香港人说中银大厦像一把刀,关于风水的话题就此展开。贝聿铭承认他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用水。高楼两旁都有水流下来。水是源,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
贝聿铭说,风水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能完全不信,中国人以前就说造房子要依山傍水,这个话是对的,朝南也是对的,所以很多建筑跟风水是有关系的。
给房地产商打工
20世纪40年代,贝聿铭的父亲让儿子学成回国,要建设和分享中国的未来,但日本人入侵,中国人正奋起抗日,贝聿铭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后来,贝聿铭决定加入美国籍。这于他而言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我成了一个美国公民,有一个美国家庭。我的孩子都是美国人,他们也都还是中国人。”
战后的美国纽约百废待兴,使贝聿铭无法安稳地站在哈佛的讲台上,他投身到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位房地产商工作。这个开发商极端自负,以至于想满足他,你就得做出很特别的事情。贝聿铭和他是截然不同的人,但他们都拥有同样的梦想,当时城内最具创造性的建筑是一些廉价的房屋。1951年的华盛顿贫民窟,有的人住在破旧的屋子里,灰尘乱飞,水管也是露天铺设的……贝聿铭开始对民宅产生兴趣。
建民宅的那段时间,贝聿铭积累了工程建筑经验。不久,幸运的贝聿铭接到一个单子——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这是贝聿铭在事业上新的起点,也是贝聿铭一生中第一次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友好的私人关系。
美国公众人物
贝聿铭真正成为公众人物是在美国历史出现转折的时期。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邀请了世界知名的建筑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聚会,每个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贝聿铭当时名气不大,只做过一些民居建筑,但也接到了邀请。
图书馆的馆址选在哈佛,花了10年时间,工程才得以完成。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说,贝聿铭的唯美设计无人可比。
就在贝聿铭春风得意、人们开始关注他的作品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1/3的窗户被风吹落,散落在整个街道!
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尽管他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7年以后,门窗公司也对这件事情做了了结,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说:“那次事故以后,他们都怕见我。”
就在贝聿铭招来骂名的时候,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活就这样起起伏伏。他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和青年人在一起,他自己似乎也变得年轻了许多。
贝聿铭一生钟爱音乐,他把自己的建筑比做巴赫的音乐。美国的达拉斯拥有一流的交响乐团,却没有一座真正的音乐厅。贝聿铭正想造一个音乐厅,双方一拍即合。贝聿铭用环形结构创造空间,一旦你开始走动,整个空间也开始移动,让人们忘记白天的琐事,进入另一个时空。贝聿铭用这种设计来放松人们的精神,这里头他运用了中国园林里“移步换景”的方法。
第一次回到祖国,贝聿铭设计的作品就是香山饭店,他想通过建筑来报答养育自己的祖国,协助中国建筑界探索出一条新路。他想发扬一般人都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只有中国人例外。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贝聿铭兼收并蓄。他吸收西方最先锋的事物,同时又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他的建筑像竹子,比如中银大厦;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贝聿铭把每个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而且他只做自己认为漂亮的事。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建筑大师贝聿铭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57街,赶着回家。
(陈晓艳摘自《三峡文学》2009年第4期,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