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热”背后的几个误区

2009-04-29 07:01童教智
新闻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时评误区

童教智

【摘要】近几年时评得到了快速发展,既是新闻竞争的结果,也是新闻事业整体发展的体现。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时评速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引起时评创作者和时评编辑的注意。

【关键词】时评热 时评 误区

时评热产生原因

近年来,纸质媒体尤其是都市报出现一股时评热,几乎都推出了时评专版,每周五期甚至是天天都有,足见报纸对时评的重视。而时评作为一种并不时新的新闻体裁,何以受到纸质媒体如此的重视呢?仔细分析,时评热的产生有原因。

一是纸质媒体为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性上作出的选择。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新闻的反应速度上,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已很难跟得上网络媒体,而挖掘新闻的深度则是报纸的强项,时评作为对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和评判,自然是新闻深度报道不可或缺的一个选项,而时评所具有观点的独家性特点,也使得网络媒体具有的快速反应特点难以发挥作用。

二是伴随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舆论空间的逐渐开放,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欲望,公民写作热情助推了时评热的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开始向公民社会转型,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普通民众越来越希望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希望对社会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愿望。

三是时评版作出一个互动的平台,搭起了报纸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平台,是报纸贴近民众、体现民意的表现。以《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为例,其话题覆盖范围广,选题丰富,使它能广泛触及社会现实,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因而能激起众多读者的参与意识。“青年话题”这种在稿件选择上广纳百家之言,注意倾听来自普通作者声音的编辑思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和表达观点的论坛。同时,对来自读者的不同声音,在理性的范围内给予表达的机会,使“青年话题”也成了读者之间思想交流的平台。这种贴近民声的编辑思路更好地发挥了时评版与大多数读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时评的功能

时评作为新闻报道纵深发展的理性产物,它帮助读者分析新闻事件究竟为什么会发生。新闻是媒体对世事准确客观快捷的反映,时评是透视隐含在现象背后的发生发展的脉络,给纷纭世相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

首先,有益的新闻时评承担起批评、建议的功能。对于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一针见血的批判,揭露其丑陋的本质,帮助公众认清不合理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并对不合理现象的解决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督促社会管理机关着手改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手段,促使社会发展始终运行于良性轨道上。时评这种批评、建议的功能是规范、调整社会运行的有力的外界监督。

其次,新闻时评承担起为受众阐释、解惑的功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社会始终处在一种快速变化的过程中,社会公众接受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涉及面也纷繁复杂,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来说,时评可以在较短的文字空间里,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通俗的阐释,让公众对其周围世界发生的事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时评的误区

正是由于时评有其焕发生机的条件,加之其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时评热”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时评也成为报纸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亮点。但在仔细观察时评这一评论形式从重现到速热的过程,不难发现其发展速度有些“超常规”,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笔者在编辑中发现,在“时评热”的背后,时评创作也出现了诸多误区。

1、盲目追求时效性,导致对新闻事实把握不清,评论失去真实性基础。时评的特点就是反应快,但一味强调时评的时效性,就会忽略时评最重要的思想性,把本来应该富有穿透力、思想性的时评,搞成了“快餐式”的貌似深刻、实则浅薄的应景文章。一些时评作家为追求时效性,在新闻报道还没有完全展现事件的全貌时,便急于发表评论,由于事实不清,难免目标不清,言之失当,使批评成了无的之矢,评论失去了严肃性与公正性,难以发挥时评所具有的针砭时弊、揭露事件本质的功能。

2、专业与非专业的误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各类事物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解读或时事的评论,往往涉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等方方面面,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的参与,而时评的公民写作特点,又注定了时评是一个民众可以广泛参与的园地。因此,我们经常可看到在一些时评中,由于作者缺乏专业背景原因,评论往往难以点到要害,显得力量不够,或是失之偏颇,让专业人士见笑。这是非专业的误区。为了弥补不专业的问题,一些报纸的时评编辑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写稿,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专业人士习惯于学术论文的写作,行文晦涩,或故作高深,专业术语满天飞,看了让人如坠云雾之中,让原本是为普通民众解疑释惑的言论广场成为枯燥的学术研讨会,失去了时评解疑释惑的功用。这是专业的误区。作为公民言论广场的时评,其性质决定了不排除市井之声,也不排除学者之论,但都应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雅俗共赏。

3、时评的功利性误区。笔者在编辑中发现,少数时评撰稿人利字当头,使得时评沦为单纯的赚钱工具。首先,由于目前报刊普遍设有时评版,出于竞争,对时评的时效性和数量要求较高,导致少数自由撰稿人粗制滥造。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常常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以最快的速度、固有的模式制造或表扬或抨击的观点,或是上纲上线,上到大道理,上到国家的、民族的、法治的高度,或是观点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形不成理性,形不成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其次,少数时评撰稿人为追求稿酬,一稿多投现象严重,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报刊上、网站上看到同一作者、同一个内容的时评文章,导致报纸版面资源及读者的时间被极大地浪费。

4、时评写作的日渐精英化,公民的声音难得一见。如今打开一张报纸的时评版,常可以看到一些专业时评作者的专栏,有的甚至不止一个作者的专栏,这些专栏几乎是每期都有,这些专栏作者往往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和媒体从业人员,一些报纸的时评版上往往也是老面孔重复出现。据一名调查者对2006年9月与10月份《新京报》A02版的时事评论进行了统计,在除去社论剩余的87篇评论的,作者中,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员占到76%。应该说这些专栏作者确实给时评版增加了份量,但我们不应该忽视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已经不再只是精英阶层阅读的对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商品”,时评版也应该是公众参与互动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公民言论的社区,成为普通公民发表言论的园地,而时评精英化的倾向则偏离了时评原本的功能属性。

5、时评写作的“八股化”。打开各家报纸的时评版,会发现时评写作与编辑的格式化现象非常严重,其基本模式:一段新闻事件(评论目标)、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述(陈述论点)、评论的延伸(引经据典式的论据)、总结结尾。有些报纸为了阅读方便,会在文章之前加上一段时评的观点概述。这种缺乏变化的“八股”格式很容易引起阅读疲劳,也禁锢了时评写作风格和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尤其对于一些普通读者,这种模式会抑制他们自由表达观点的欲望,不利于时评以公民写作为基础的言论广场这一特色的发挥。只有打破时评格式“八股化”,才能充分展示时评应具有的“自由之声”,时评也才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淮晨报社)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猜你喜欢
时评误区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党建时评
当前我们对军事体育认识的几个误区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