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
1. 力量素质训练
由于力量是克服外部阻力或通过肌肉运动抵制外部力量的能力,所以它是拳击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少儿拳击力量训练可分为速度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大力量的训练不易过多。从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来看,骨骼增长速度快于肌肉增长速度,肌肉的长度发展比肌肉横向发展要快,所以在低年龄期,加强训练正确的用力姿势,逐步培养儿童肌肉用力方法。在力量训练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通过训练的重复次数、间歇时间来控制运动量。少年儿童力量练习应该以速度力量训练代替大力量训练,这将对以后进入专项速度训练极为有利。
2. 速度素质练习
在少儿拳击训练中要把速度训练贯穿到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去。速度包含思想反应速度、动作连贯速度和身体移动速度三个大的方面。儿童时期速度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少儿时期神经兴奋水平较高,但也容易疲劳,所以少儿反应速度训练不宜过长。10—13岁是提高反应速度最为显著阶段,应抓紧这个时期的反应速度训练,可以加强培养拳手的注意力、视觉敏锐程度和反应速度方面的练习。动作连贯速度和身体移动速度主要是依靠运动员后天的训练来提高。动作连贯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出拳的身体连续工作的一致性,位移速度是指运动员的步法和身体的变换位置的能力。速度的发展与动作的频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少儿时期由于神经的兴奋转换较快,但同时也容易出现疲劳仰制现象,所以发展速度应在身体状态最佳时练习,但强度和密度不宜过大,同样避免在疲劳的时间安排发展速度练习,在练习形式上采取多样化。
3. 耐力素质训练
由于无氧代谢储备物较少,限制了少儿速度耐力练习的适应能力。在男孩10岁时的耐力指标会首次的大幅度提高,13岁时的耐力指标再次提高,到16岁耐力指标具有本质上的提高a。所以在对少年儿童运动员进行耐力训练时,从生理角度看,从8岁时可进行有氧耐力的练习,11—12岁主要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改进氧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的功能,13岁前进行大强度的耐力训练是不适宜的,15—16岁无氧耐力训练可逐步增多,16—17岁可利用大强度的有氧及无氧耐力训练。儿童时期应该多利用慢跑的方法进行心肺功能的适应性练习,13岁以后在一定身体训练基础上使用这种训练方法。总之,少儿的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过早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会严重影响到身体循环系统未来的功能水平。另外,从生理上讲,少年儿童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较成年人少,无氧代谢能量储备不足,因此,无氧能力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少儿运动员应在青春发育期过后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为好。
4. 柔韧素质训练
拳击运动的步法千变万化,主要是由踝关节柔韧性决定的。进行柔韧性训练是拳击身体训练所必需的,往往也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训练中应该根据拳击专项特点进行正确的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人体12岁以前发展柔韧性是最佳时期,而进入少年期 13-16岁时生长发育快,少年的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柔韧性下降,骨骼能承担的负荷较弱,容易出现骨骼损伤,因此要防止过分拉伸。在进入16岁后,可逐步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和强度。拳击运动员的柔韧训练应和力量速度练习相结合进行,使肌肉具备良好的柔韧性时又具备良好的力量和快速的收缩能力。柔韧性训练应贯穿少儿时期训练的全过程,并坚持不断地练习。但拳击运动员不需要柔韧性的过分发展。可利用相应的力量训练使其得到平稳发展.要注意在柔韧性练习中要以主动练习为主。
5. 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训练是指在比赛和训练中面对对手忽然变换动作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采用有效的进攻及防守的运动能力。它可以分为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门灵敏素质。衡量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标志是运动员能根据对手复杂的动作变化快速地做出应变,并在动作的空间、时间及用力特征上相互吻合、搭配协调。在拳击运动员的训练中,要把握利用少儿9-13岁这一发展协调能力的最好时期,着重发展少儿身体的反应能力、动作的节奏能力、思想的感觉能力、时间的判断能力、力度的控制能力等。在这一阶段运动员还不能掌握所有的高难度动作,可通过直观教学让运动员及时掌握面对的基本技术。要注意的是,灵敏素质训练一般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在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