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奇
【摘要】面对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的大地震灾害,我国媒体非常迅疾、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大灾害面前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其中的网络新闻评论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其类型和文风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呈现了一些特点。
【关键词】汶川地震 网络新闻评论 类型 文风
去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在地震发生后,世界目光聚焦四川,新闻媒体的地震报道让人目不暇接。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评论数量也非常庞大,本文试以区别于一般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为主,分析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
一、汶川地震报道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综合此次汶川地震的網络新闻评论,有关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大概可以按两个标准来划分。
第一,按照评论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编辑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
编辑评论即由网站或与网站相关的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或者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所撰写,代表整个网站的立场和观点,类似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比如5月13日红网刊发了作者胡建兵的评论文章《应急机制迅速启动,灾民请放心》,作者古洪庆的评论文章《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应急速度》。6月10日,人民网刊发了作者蒋萌的评论文章《震灾中,“80后”“90后”是好样的!》等等[1],此类新闻评论文章,作者代表了整个网站的立场,直接地给出了判断,旗帜鲜明的进行了分析评论。
专家评论是由网站邀请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这里所说的专家,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或问题有专门研究的人士,并不仅限于专业的研究人员。专家评论既可以由专家来撰写,也可以是由网站采访并撰写,还可以采取与专家与网民直接的交流,如在线访谈、聊天室嘉宾座谈等形式。比如6月11日10点16分,新华网刊发记者车玉明、程云杰、李骥志的评论文章《汶川地震带来的6个启示:城市应当有紧急避难所》[2],文章在为逝者哀痛的同时,思考了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危急关头的紧急避险知识、突发灾难后的保险赔付等六个问题。6月1日,成都军区陆航团一架救援直升机失事,近两万人搜寻了十余天才找到失事飞机残骸,新浪网于6月16日,邀请从地震灾区归来的一线记者,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记者邓新力和李际,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做客嘉宾访谈,讲述了成都军区陆航团如何在气象恶劣的灾区超负荷坚持进行救援工作,直升机失事后进行搜救的巨大难度等,并与新浪网友进行了交流。通过亲历者和专业军事记者的讲述,网友们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救援不幸遇难的邱光华机组深深感动,被那些冒着不断滑坡、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不懈搜寻战友的解放军官兵们深深感动。
网民评论就是由网民发表的各种形式、各种方式的讨论和意见,既有一两句话的简短评论,又有上千甚至上万字的长篇大论。与编辑评论和专家评论的相对权威性有所不同,网民评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在这次地震灾害面前,全国同胞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虽然一直以来,网民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也是各式各样,有的激进,有的保守,很难有一致的时候。但在这次的地震新闻评论上,几乎所有的网友都展现出善良、识大体的一面,很多网民呼吁捐款捐物,充当志愿者,并在网络上一呼百应。在搜狐网的四川地震图片感动瞬间栏目,截止到去年6月17日,网友的原创评论达42380条。在搜狐新闻《四川发生8.0级地震 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震感》的新闻后,网友的原创评论更是多达864759条[3]。
其次,从网络新闻评论的载体来分,可以分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网民即时评论、网络论坛三种。
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是指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评论文章,有一定的长度,能独立成篇,就像报纸的言论专栏。这类评论文章是网民通过浏览网络媒体上所报道的重要新闻事件,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就事说理,提出一些看法。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专门推出的《网络传情 守望灾区》抗震救灾评论集。这些文章,涉及普通的救灾细节、感人事迹、个人反省、民族意识、国家形象等等,有点有面,有通俗有深入,丰富全面。
网民即时评论是指网民在浏览新闻时对某条感兴趣的新闻迅速作出回应,长短不限,一两句者见多,这种形式是报纸上没有的。新浪网在每一条新闻后面都有“发表评论”的链接,可与所阅读的新闻实现传受二者的及时性互动。截止到6月17日,在新浪网关于地震报道的新闻后,相关的留言数量为3093722条。在《温家宝察看北川中学废墟拒绝戴口罩》新闻后,新浪重庆网友写到:“有这样的总理,是中国人民之福”,新浪广东手机用户写到:“总理感动人民,人民爱戴总理”,新浪辽宁网友写到:“应该戴上口罩,总理的身体也很重要啊”等[4],这些文字平实、普通,完全是民众的肺腑之言,老百姓对公仆的真情流露。
网络论坛、电子公告栏(BBS)是网民围绕网络编辑已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发布网络新闻评论文章。它们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征创造出的新形式,是因特网上功能强大的大众化信息服务,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的空间。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在地震期间,发表了大量的主题跟地震相关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在天涯论坛《天涯互助——汶川地震》版块,截止6月17日,共有相关论题200446,总帖数为3158853,一个网友的《以人类的名义,向中国军人致意》的帖子,共有96324人访问,1341人留言[5]。在新浪论坛,一个题目为《一只救了35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帖子,共有166315人点击。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文风
评论的语言风格就像评论的结构一样,一般也可以说是“文无定法”[6]。从评论的写作来说,长期以来,媒体承担的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功能,也就是通过评论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功能。这种“机关报”体制下的评论,也很容易把机关作风和机关语言移植过来。[7]中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文风与语言,正在由官话转向民话,在这当中,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自由等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文风显得更加的贴近普通受众。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增多,凸显出多元的文化和多元的视角。由于是整个民族遇到的巨大灾难,整个地震期间,大部分的网络新闻评论都饱含深情、深晓民族大义,发出的声音大都凝聚着巨大的人文关怀和普世的价值,但其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在网络新闻评论则有着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声音。比如“范跑跑事件”。范跑跑原名范美忠,5·12地震发生的时候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并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 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他的话如重磅炸弹,瞬间在网络引爆,各大网站网友的讨论铺天盖地。
在严肃稳重的新华网,以“范跑跑”为内容的专门评论也多达数十篇,其中有痛斥“范跑跑”的,如《“范跑跑”亵渎“自由”》《不是妖魔化范跑跑,是拆穿伪自由》;也有为其辩护的,如《感谢“范跑跑”讲出真话》[8]。这些评论文章,没有恶意攻击人身,而是针对事情的本身,各自进行了讨论和说明,显得有理有节,从事件上引出了自由言论、理性思考的观点,拓宽了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而在天涯论坛,关于“范跑跑”的评论则对立明显,这也与其大部分作者为普通网友有关,他们的观点直白,冲突激烈。在作者“相信AI”的《支持范跑跑的一些同志,请你们看了之后留回一点口德了吧!谢谢!》的帖子里,作者说,“汶川发生了这样重大的地震,举国上下都很悲痛,而这个时候范跑跑竟还理直气壮的拿本能当幌子,大谈所谓的‘自由和‘公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让我告诉你吧,什么叫做人性。”网友“doggybread”回复:他的行为没什么好指责的,但是他的思想需要批判!而宣扬这样的思想更是要被猛烈抨击!没什么好维护的!网友“随机存在”回复:姑娘,在表示你的愤慨前请去看看范跑跑的相关原话,一虎一席谈和腾讯网等对他的访谈里面有。另外再多读点书[9]。在名为《本人之愚见——范跑跑之跑跑得对跑得快》帖子中,网友“gxnnhxj”说:他的跑,是人的本性在跑,他的跑,是理智的跑,他的跑,是在为国家的长远计划在跑,难道这样是错的吗?网友“xiaoaoshusheng”回复:一个人nc(网络上关于“脑残”的缩写)可以原谅,太多的人nc那是教育的悲哀。网友“qxmqy”回复:楼主脑袋长包了,问题很严重,赶紧去医吧[10]。网友间的回复和讨论已经开始脱离事件本身,转而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和争吵。除了天涯论坛,新浪、搜狐、网易、猫扑等论坛所展开的网友评论大部分也以愤怒的声讨和争吵为主。
这是由于,互联网为网民的自由发言提供了一个浩瀚的虚拟空间。作为一种传播媒体,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自由出入以及匿名性的特点使网民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因而评点时事无所顾忌、无话不谈。在文风上表现为个性化语言十足,观点尖锐,并迅速形成派别,各方旗帜鲜明,互相攻击,有少部分能言之有理,平和地进行激辩,大部分则直接宣泄情感,甚至展开谩骂和人身攻击。
三、总结
总之,整个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部分,开始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并驾齐驱,这与网络媒体本身的崛起有关。很多事件的讨论都是从网络发起并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如“范跑跑事件”、“敬礼娃娃”、“可乐男孩”等。但是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较,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和文风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更自由、更灵活、更迅速,文字更个性化、更犀利、更多样。另一方面,尽管网上信息极大地丰富,但绝大多数的信息的第一来源仍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信息,直接影响着网络新闻评论的范围。此外,网络新闻评论的文字缺乏理性或者偏少理性,易于偏激,这也要求网民提高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357491.html
[2]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1/101615722377.shtml
[3]搜狐网http://comment2.news.sohu.com/viewcomments.action?id=256802551&zzid=6
[4]新浪网http://comment4.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gn&newsid=1-1-156075
46&style=0
[5]天涯论坛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elp/1/130243.shtml
[6]马少华 著,新闻评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3页
[7]马少华 著,新闻评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4页
[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6/12/content_8355282.htm
[9]天涯论坛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elp/1/223911.shtml
[10]天涯论坛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elp/1/224311.shtml
[11]彭兰著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2]紅网、千龙网、网易、tom网、猫扑网、大旗网等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业务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