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鲁
“雅学”,是训诂学的一个分支,是小学家中常用的一个词。然而,一般辞书均不把它作为一个“词条”收入,即使像《辞海》、《辞源》之类的大型工具书,也难觅其踪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汉语大词典》才予收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雅学”作以探究。
众所周知,《尔雅》亦作《尔疋》。《辞海》说:“疋,同‘雅,实即‘夏古文的讹变,义为正。”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指中原地带。《尚书·舜典》:“蛮夷猾夏。”夏为正,其他则为蛮夷。
雅,《说文》云:“楚乌也。一名骞,一名卑居。秦谓之雅。”段玉裁注:“楚鸟,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这说明,“雅”是指一种乌鸦之类的鸟。由于“雅”和“夏”音同,均属上古鱼部,遂将“雅”借为“夏”,有“正”义。《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夏。”王念孙《读书杂志》引王引之曰:“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关于《尔雅》,清代学者刘台拱《论语骈枝》、近代学者黄侃《尔雅略说》都认为,。雅”是“夏”的借字,“夏言”就是诸夏之言,即通行于华夏氏族的共同语,这种解释与“雅”为“正”的说法殊途同归。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词典。不论它肇始于战国期间还是产生于秦汉时期,其地位和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此后的仿作者、续写者、注疏者、研究者络绎不绝。汉魏时已有樊光、李巡、孙炎等人的注本。东晋时,郭璞作《尔雅注》,远胜前人·一直传流至今。魏晋下至梁陈作《尔雅音》或《尔雅音义》·而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载的就有数家。宋时有邢爵的《尔雅疏》和郑樵的《尔雅注》等。这就形成了以《尔雅》为中心的“雅学”。清代是雅学的昌盛时期,著作极多。统归“雅学”之列。
“雅学”一词,最早见于《孔丛子·与子琳书》:“侍中子国,明达渊博,雅学绝伦,言不及利,行不欺名。”这里的“雅学”还不是专指《尔雅》学,而是指儒家经典之学。其时的“雅学”也称“雅业”、“雅说”。南朝梁武帝《立学诏》:“虽耕耘雅业,旁阐艺文,而成器未广,志本未阙。”《北史·辛雄杨机等传论》:“怀哲体有清监。德源雅业无亏,并素门之所得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谈章句之远旨,构纷论之雅说。”上述“雅业”、“雅说”,均指雅正的学说,或泛指学问。但郭璞的“雅业”则专指“《尔雅》学”。郭璞在《尔雅·释兽-艇鼠》中说:“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又,“尝以柬帛,雅业以盛。”《太平御览·职官》也记载:窦攸笃学,退居,举孝廉为郎。世祖会百僚於灵台,得鼠如豹文,问群臣。攸曰:“鼷鼠。”诏曰:“何以知?”曰:“见《尔雅》。”诏;书如攸言,赐帛三百,更敕诸王子从攸受《尔雅》。
另外,《太平御览·职官·后魏职令》:“鸿胪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雅学详当、明枢达理者。”这里的“雅学”也是泛指学问。《新唐书·百官志》载:“国子学设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各六十人,暇则习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古人有“仓雅之学”的说法。“仓”指《仓颉篇》,叉叫“三仓”,这是汉初的名字。实际是由秦丞相李斯作《仓颓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合起来的童蒙识字课本。“雅”是指《尔雅》。雅学就是研究《尔雅》的学问。宋代刘跛《题古器物铭碑赠德甫兼简诸友》诗中就有“颇通苍雅学,不畏鱼鲁眩”。诗句中的“苍雅学”,即为“仓雅之学”,较为接近今日所说的“雅学”。
我们认为,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雅学”概念的,则是明清学人。明代常熟韦澳撰《雅学考》二十卷,但传之不广,《江南通志·艺文志》有辑录。清人胡元玉也撰《雅学考》一卷,有《续修四库全书》本和民国二十五年北京大学重刊本。胡元玉在《雅学考》开篇就说:“《尔雅》之学,显于隆汉,……自是以来,朝野化之·咸能研究,雅学之盛,莫与比隆。”《雅学考》是一部考述雅学源流之作,其书略论雅学的历史,考辨雅学伪书,对雅学著述予以分类。他将雅学分为五种;释义二十家(存一家)、《序》篇一家(佚)、音释十五家(存陆德明一家,余俱佚)、图赞二家(俱佚)、义疏二家(俱佚)。但胡氏对宋以后之雅学持否定态度,其《序》云:“爱考宋前雅学诸书,禊稽众言,申以愚管,叙次为五种。宋后不录著,雅学所由衰歇尔。”后来,周祖谟在其基础上又补其不足,著《续雅学考拟目》,云:“今仿胡氏之例,将宋以后之雅学书叙次为十种,各,以类从。”这十类是:L校勘。校雠众本,正其伪误者。共九种。z,辑佚。辑唐宋诸书中所引之古著旧音者。共二十一种。3,补正。补郭注邢疏之未备,兼正其误者。共十一种。4,文字。以《说文》为本正《尔雅》之俗字者。共五种。5,音训。注音者。共三种。6,节略。删节注疏者。共四种。7,疏证。疏证经注者。共六家。8,补笺。读前人书补其来详条记之者。共六种。9,考释。专考释名物者。共四种。10,释例。释经交文侧者。共二种。周祖谟续《雅学考》,实则别立门号,且门号未能全概雅学诸书,如补正类即胡氏释义类,其疏证类则同胡氏之义疏类、其音训则可入胡氐音释类。
此后,“雅学”之名遍用,如林明波《清代雅学考》,赵世举《雅学与文化论纲》、《雅学史初探》,申小龙《雅学史论纲》,胡锦贤《二十世纪雅学研究》,窦秀艳《中国雅学史》等。但在清及近代,人们又常把“雅学”与“尔雅学”并称。清王仁俊著有《尔雅学》,另有近人陈晋《尔雅学》,魏紫铭《尔雅学》,骆鸿凯《尔雅学》、杨树达《尔雅学考》,甘鹏云《尔雅学源流》,卢国平《清代尔雅学》等。
窦秀艳《中国雅学史·前言》称:“作为一门学问,雅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尔雅》为鼻祖而形成的一切雅体著作,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注释研究之作等。”她还对这三类进行了阐释:所谓广雅之作,是指增广续补《尔雅》或其他雅体著作而产生的著作,如《小尔雅》、《广雅》、《广释名》、《续方言》、《广续方言》等。所谓仿雅之作,是指仿照《尔雅》或其他雅体著作:而产生的著作,有的模仿《尔雅》前三篇的内容和体例专释特殊语词,如《骈雅》、《比雅》、《叠雅》等;有的则模仿《尔雅》后七篇的内容和体例专释动植物名,如《埠雅》。尔雅翼》等。所谓注释研究之作,是指对《尔雅》和广雅、仿雅著作进行注解、注音、图解、考辨、校勘、辑佚、释例等整理研究的著作。
目前,“雅学”一诃不再陌生,研究者如雨后春笋,雅学也日臻精密、完善。